镓字五行属什么?
1. 【五声六律十二管】(五音) 【七音八律七十二吕】 2. 元音、辅音 3. 中国古代的音乐思想与乐学体系,可概分为:先秦诸子的音乐哲学——以《乐记》等为代表;汉魏南北朝至隋唐的乐论系统- 以《隋书·志第十七·乐下》等为代表;宋元至明清的乐论-以《琴史》、《曲律》等为代表。 4. 五声 中国古代音乐的五个基本音级叫做“五声音阶”或“五音”,其音名用现代记谱法写作: 宫商角徵羽 “五音”的概念包括三个含义:
(1)五个音级,宫=1 ,商=2 ,角=3 ,徽=5',羽=6';
(2)五个音级的顺序;
(3)五个音级相互之间的关系,即五度相生关系:
上述五声之间可以构成纯、四、五、纯、四、五、增、减八种关系,分别称为“清声”和“变声”(相当于后来的“正调”和“凡调”[fán diào])。这八种关系的音组成两个七声音阶,一个是从羽到宫的宫调七声音阶,另一个是从徽到羽的商调七声音阶。前者被称为“羽调式”,后者被称为“角调式”;它们共同构成一个“七声古调式体系”(图二一)〔注三十七〕。这两个七声音阶在唐代被合而为一形成今天所说的“燕乐七声音阶”。
5. 四声 在唐之前指“平上去入”四个音阶,到了宋朝就统称为“声”了。元代以后就称“四声”为“腔”。明代何良俊说:“今之南北腔,亦元之旧腔也,南则吴、楚之音,北则燕赵之声尔。”清代王灼云:“四声各有所主……东齐西蜀,天壤之间,音尚不同如此。”
6. 中国传统乐理中的“四音”不是现在西方乐理中“四音群”的意思,而是中国传统乐学的概念——“四音列”。这个“四音列”是一个复合音,由两种“单音”根据一定的规律叠加而成。由于中国传统的单音是宫、商、角、征、羽这五音,所以“四音”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是五个单音的组合,而不是四个单音。每个“四音”都是宫商角徵羽的五度叠置关系,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七音列:
上列七个音,在现代中西乐理论中被归纳成不同的音域范围来使用: ①C c d e f g a b C D E F G A B 这八个音是中国传统五声音阶的全部音域,称作“八度”。其中C音为“本位音”,也叫“主音”,其它七个音都以它为中心依次向上或向下排列。按照这种排列方法,所有相邻的两个音之间的关系都为“纯五度”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纯五度均”的理论。这是中国传统乐学的基础之一。
②bAaBbC#DmE#F#G 这个音域要比“八度”宽得多,但是仍然是“七音列”,而且所有的音都符合“四音列为纯五度叠置”的规律。
③bAa'Cd"Eg"Ab’ "Bc’‘Db‘ Eb’’Fg''Ag'"B’ 以上均为“现代十二平均律”内的音域,而最后一个“音组”——“B’—E’’”则是将两个半音移高了一个八度之后的重排版。
④bB c D F a c′ e′ g′ bB′ #C″ a″ b″ d″ #F″ #C″ b′ ”e″ “i″ b″ 以上均为“纯四度转位后”的音域,也是“现代十二平均律”内常用的重排版。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重排半音。
7. 五音 我国古代的“五音”并不是西方音乐中的七个基本音级,而是七个音级不完整的音列,它们是: 1、 宫 2、 商3、 角4、 徵5、 羽6、 变徵7、 闰 所以,在我国古文献中所谈到的「五音」实际上是由七个音构成的音阶。如上文所述,这一音阶是不完整而又不完全一致的七声音阶。
8. 六律 六律有六种: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 六吕有六个: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 律吕相配产生的音列叫作“律吕周旋”,共有十二个音阶。从低到高依次为: 黄锺、大吕、太簇、夹锺、姑洗、仲吕、蕤宾、林锺、夷则、南吕、无射、应锺。这些音节又按一定次序组合在一起就成了十二个均。每均由七个音节组成,其构成方式如下: 一均之中,第一个音节为主,其它的六个音节均以它为中心向上下两方发展,形成同宫系统的正格七声音阶及泛音列。
9. 二分二至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廿四节气中最重要的节令,它是古时用来判断季节和农耕时节的重要标志物。古人认为一年有春秋两季之分,春季有六气和秋季有三气。春三气为一季,秋三气也为一季,故四季各有七气。而这四十八之气又被细分成了二百四十候和一百三十节。每一候的时间约为五日,每一节的时长约十一日。而二十四气则在四时之中各占一月的一半,故称为二分二至。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而成的二十四个时间段,反映了地球在公转过程中所形成的不同地表形态所带来的自然现象变化。每年的冬至之后便进入立春阶段,春分之时便是惊蛰,夏至前后为小暑大暑,立秋时便是处暑,秋分过后就是寒露霜降等等,这便是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而立春又是正月之始,立夏则为四月之首,立秋便是七月开头,立冬标志着十月到来,大雪则是十一月开始,小寒大寒则又是腊月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