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五行属什么?
霍的繁体写作「霍」,在古汉字的结构中,其上部为「曷」(hé)字的一部分,下部与「忽」(hū)字相似而不同。 「曷」「忽」二字都有「迅疾」之意,如:
1.《诗·邶风·终风》:“终風且曀。”朱熹集传:“曀,暗也;言風止而不见光,如天欲陰黑而尚未至闇昧之時,尚可以驅車而行耳。”
2.王先谦集解引钱大昕曰:“『倏』当读如『忽』,謂疾貌……『倏忽』猶言忽逝。”
3.韩愈《祭十二郎文》:“年六十四,卒于樊下。”朱熹集注:“樊、漢中縣名。” 所以,「霍」从「曷」,当有迅疾义。又因为「曷」是「胡」的或体,所以有人以为此字与「胡人」有关,但并无确凿证据。
那么,这个汉字是如何演变成今天的样子的呢? 我查找到一些资料,说「霍」是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才有的字形,此前一直写作「霍」或者「」 (这两个古代写法均非现行简化字写法),而它的来源是「」。 从金文看,「」与「霍」的上部同,中间一竖为「」,两横之间有一短横,下部是「勿」(wù)。据《说文解字》记载,「勿」意为「毋」,即不要的意思,而且「勿」在甲骨文中也有如此写法—— (上图为《甲骨文合集》06689号) 这个「」在秦代小篆中有如下写法,与「霍」基本相同 —— 由此可见「霍」字就是由「」演变而来并简化而成的。 而这个「」,则是一个合文。所谓合文,是指在书写的时候把两个字用一个字来表达的符号化方式,一般用于表意字的偏旁部首。比如上面那个「」中的「勿」,实际应该是「」。根据《说文解字》记载和考古发现来看,「勿」一般单独使用而非作为合文出现,而作为合文的只有「」。而这个「」实际上就是一个表示「勿」字的合文符号而已。同样的情况还有「」和「」两个,都表示「乎」(详见《说文解字》卷九下之“虖”、“吁”二部)。
因此,我推测「」的本意应该是以合文体现两个字都是「勿」的意味,后来由于「勿」的字形发生了改变,于是人们就用「」替代了其中的一个「勿」并沿用下来,从而形成了现在的「霍」,至于其中的「」又是如何演变为「」的呢?我认为原因有两种可能:一是草书简化,二是讹变。 综上可知,今日之「霍」乃古之「忽」,其本义仍为快疾之意。故霍姓之「霍」属「忽」部。以上仅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