歆在五行的属性是什么?
“心”字头的这个“歆”,读音是xīn;从“欠”,表示与呼吸有关。古代祭祀时用玉爵(酒器)作祭品。 《说文解字》解释为:飨,神食也。从口,象形。歆,尝也。从欠声。 段玉裁【注】:歆谓欲饮而又不能饮,似歆羡而未得之意。许言“飨亨歆”,则歆与飨通矣……按此字自当读去音XIN。今人用歆以训悦喜之忱、怡情悦性,亦无不可。
不过呢,我们说的这个歆的本义还是与心神有关的。 甲骨文中也有一个“歆”,字形像一个人张开双臂,双手抱胸,作欢迎状。 金文中又变成这样了—— 这是周代的金文,中间那个字就是周代的歆字,它的上半部就是“欠”字头,表示与身体有关。下半部的“君”其实是象形的“口”,整个结构表示张嘴说话,表达“欣欢”之情。 而“欠”这个象形符号,则是人打哈欠的样子。所以,这两个金文合起来就表示:因为内心喜悦而情不自禁地张开嘴巴打哈欠,这就是“歆”的意思啦! 所以你看,这个字的造字法很巧妙吧!
到了小篆里就成了这样 —— 这个形态一直延续到现在,只不过把“君”换成了“心”罢了。 “歆”字在金文中被写作“歆”,其实就是一个异体字而已。但是古人就是这么浪漫,他们喜欢把同一个意思的字写成不同的字形来表示,比如这两个字虽然都表示高兴,但写法却完全不同。 再举个例子,同样是表示走路,这两个字写法也是大相径庭。 “行”和“步”—— 一个是两只脚一起走,一个是先迈哪只腿后迈哪只腿。 当然,古人在写字的时候不会这么考究,只是为了方便区别两个意义相近的字才这么做。
后来,这个字发展成了一个会意字——“飨”,意思是招待客人吃饭。这个字很有意思,一半表示桌子,另一半表示举着酒杯吃饭的人——这大概就是“设宴款待宾客”最形象的表达方法了吧! 关于“歆”的解释,我推荐你阅读清朝学者王筠的这本著作,书中对许多文字进行了考据,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