饰的五行属什么?
“饰”这个字,在古汉语中本义是装饰、修饰的意思;其偏旁“寸”表意是量词,而不是指手和脚的“手足”之“足”的含义了(虽然这两个字的偏旁都是“止”)——这点恐怕很多人不知道吧? 《说文》载:“饰,装也;从丝,失声(段玉裁注:今作饰)。”
徐铉认为此字当为“修”字之误。按许慎以形声立义,徐以为误者,非也。饰之本义即装饰义。如《诗·郑风·女曰鸡鸣》:“毋金玉而珠玑,毋罗绮而文绣。”朱熹集传:“饰,饰容仪。”“饰”有修饰义,故又引申出装扮义及假托义。如《左传·成公十年》:“君大夫皆好善而恶恶……是以百姓亦不饰奸。”杜预注:“饰,调适也。”(同上书,昭公元年:“若夫三言五语,事之不著,则无可置辩。”)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關理也。" 这“别材”与“别趣”说的也就是诗的审美特质,并非其他学问或道理所能替代的。
由于古人对语言比较讲究,一些词语在使用的时候是有严格的规范的,尤其是那些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更是不能乱用的,所谓“淫辞惑众”者也!比如“天”这个词,它既不是一个名词,也不是一个形容词,更不是什么代词,更不是动词等等;它只是一个“语气助词”——也就是说:你只能用它表示一种感叹或者强调的语气,而不能有任何其他的含义。 “天地人”这三个汉字在甲骨文中就是这样的形状: 天=一=地=人 人+一=二 (人的两边再各加一横) 二=人 所以,这里的“人”就是代表“一”之意,而非我们现今所用的文字所表达出的意思——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象形字”的特点之一!
所以,古代的“饰”字是一个会意字: 一方面它表示“用线或布等修饰、打扮”;另一方面则表示“用手来修饰自己的仪容仪表”…… ——这就很形象地道出了“饰品”本义中的第一层含义——“用于美化外在形象的物件儿”以及第二层的深刻含义——“它是属于佩戴者的,并成为他/她身体的一部分……” 现在的问题在于:古代的这些说法与现代人们的理解大相径庭啊!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答案就在《说文解字》之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