暹五行属什么?
《中华字海》收有“暹”字,为“日、先”之结构。该书第1239页解释如下 : “暹,xian。日本古汉字。日出;进贡。见康熙字典及汉语大字典。宋王楙语本志:‘余少时读《后汉·东夷传》曰:“韩韩贾人,负贩于塞上,一夕亡匿於徐福客舍中,自言始皇时曾赍缯丝百匹往渤海求仙人不还,今暹尔不见也”,不知暹何所当之词?’其年冬,予客会稽吴郡太守李彦简公幕,因话此事,公曰:“‘暹’是‘申’省声耶?”予然之。公又曰:“‘暹’当是日语,唐人偶用之于律赋中也。此字遂湮没不传,今人无识者矣!”公之言信然。明胡应麟诗薮外编卷六论五言律云:“唐人七言作五言而首两韵皆七字者不特唐人,唐以前已有之。”如梁简文帝七言八句乐府“思夫君兮目眇眇,思良人兮心摇摇”之类是也。但多属杂言。杜子美亦间有之,若“白日隐寒树,南山落翠屏”之类是也。迨乎晚唐,则往往如此,如温飞卿“柳暗花明莺乱啼,曲终肠断翠眉低”是也。近体四言固无此格,即古体亦少见焉。予尝谓古人作文不袭前人语,唐初七言犹多用五言起头处,至中叶后,乃尽变为五言起首以应诗律。此所谓变乱古今,岂可忽哉!”按:暹在汉语中已失传,但在日语中仍保存着,意为“出升的太阳(しょうへいのだなに)”。
我曾在某本关于古典文献的书里看过一个有趣的例子。清人刘献廷撰述了一部地理学著作,名之为《广阳杂记》,其稿本是刘氏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 年)在扬州所著就,稿成后即付剞劂(jī qué)。同年夏秋之交,刘氏游京师,复对原稿作了修订增补,并于当年底重订付梓,这便是今日流传之《广阳杂记》。此书凡二卷,每卷十二则,共二十二则。其内容大都记述了各地的民风民俗、奇闻轶事和山水古迹等,其中一则题为“北齐武成帝死暹舆出宫”的内容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原文如下: 北齐武成帝崩,夜出尸于含玉门外,乘舆及后宫咸从之……先是,武帝末年,梦见一男郎来谒见拜谢曰:‘臣父为王时,埋臣于漳浦,得入宫内。’寻而有敕发邺西漳浦观,得石凿棺立庙,号曰灵柩大王。及帝崩,夜出殡之。其仪卫及卤簿皆仿世祖时灵驾。天明,六宫皆闻哭声。 这段文字中的“暹舆出游幸”一语值得玩味。笔者查阅《广阳杂记》各版本后发现这一细节在不同版本的书中被处理成了三种不同的形式:一是《广阳杂记》初刻本中所用的“暹舆出游幸”(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山西人民出版社、三晋出版社、华夏出版社、九州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校点本);二是《广阳杂记》重订本中所用的“暹将出游”;三是《广阳杂记》通行本校定后所用的“暹舆而出”。显然,在初刻本与通行本之间存在着某种微妙的变化——前者使用的是“出游幸”,后者用的是“出游”或“而出”——这正切合了上文引述的刘献庭所言“唐初七言犹多用五言起首处,至中叶后,乃尽改为五言起首以应诗律”的观点。不过有趣的是,这个小小的细节竟出现在一部清代人文地理类的地理学专著之中,确实叫人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