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字五行属什么?
“浣”(huan)字的原始读音是“wàn 或 wùn ”,后来才简化为“huǎn”。 在《康熙字典》中,“浣”共有七个义项和两个俗体: 一、“澣”的通用词形; 二、从水,免声。「谓洗濯也」; 三、从水,完声。「去衣曰澣,去血曰浣。亦作澣」; 四、「治丝也」「取丝沤於水中以治之。」 「引申谓洗濯」; 五、「清也」; 六、「又或作瀚,同翰」[1]724-725; 七、「浴也」。 可见在古汉语中,「浣」有“洗澡”“洗衣服”的意思(与今意无涉)。
那么根据《康熙字典》的提示可知,现代汉语里「浣纱」一词中的“浣”应该读成“wán(ㄨㄢˊ)”而非“huán(ㄨㄢˊ)”——因为“浣”的古音是“wàn/wùn”而并非“huǎn”。所以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濯纱”而不是“浣纱”。 根据上述第一个义项可知「澣」的本字是「澣(hàn)」——这种字形由“亥+欠”构成,“亥”表示与水相关,“欠”则表示张嘴呼吸,因此这个字形就是“换气”的意思了。
但是《说文解字》没有收录「澣」,而是收了「澣(huàn)」作为它的异体字。《康熙字典》认为这是由于“凡言澣者总称濯事,故借爲澣”;也就是说,当“澣”表示“洗涤”的时候,它可以当作「澣(huàng)」和「澣(huàn)」来用(《康熙字典》认为“澣(huàn)”是「澣(huang)」的俗写字,但其实不然)[1]694。 而在《玉篇·水部》中可以看到这样一条: 古人最早把「澣」写作「澣(huàng)」,后来又省去了上面的“亥”字并改写了部首,于是变成了今天常见的「澣(huàn)」。
至于为何「澣(han)」和「澣(huàn)»会演化出不同的声旁呢?这是因为“盥”原本写作「盥(guì)」或者「盥(guàn) »,但它们与「澣(huàn)」的声符“爰”相同,因此为了区别,人们就分别给这两个“盥”加上了一个“氵”(氵代表水)以示区别:
「澣(huàn)」的声旁是上声的「爰」,而「澣(han)」的声旁则是去声的「馆」。 而到了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成书,其收录的字形都遵循着西周以来的秦篆,无法反映汉字从古隶演化成今隶的过程,只能对汉字的意义进行解释而不能对其进行构形分析。比如许氏对「澣(huàn)」的解释是这样的: 其中「澣(guan)"的释义被直接省略了。
《说文解字》收字不存形,这导致后世学者无法得知汉代的简化过程究竟是怎样的。 然而幸运的是,王力教授编撰的《汉字变形》一书,收集整理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文字演变过程图,其中就包括了「澣(hua ng ) → 澣 (huàn)]这一例: 上图中“未简”“略改”“正改”“详定”这四个阶段分别对应《汉典》上的“小篆→隶书→楷书→繁体楷体”四个阶段。
「浣」的简化过程大致是先简化掉「澣(hao ng )」的声符“爰”然后再把“亻”改作“阝”而成「浣(huan」)。 这个过程发生在东汉中后期至汉末期间。
「浣纱」的「浣」本来是个多音字——“浣”的古今读音各不同,但它们的含义却完全一样。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当时人们已经习惯于将「浣」写作「澣(huàn)」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