玹五行到底属什么?
我以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弦”的释义来分析,在一般语境下,与音乐有关的弦(xián)是弦乐器上的弦,而弓箭、琴弦等其它含义的弦则是古代两种弦的通假字。因此《红楼梦》中说“大凡快乐时,过到极处便发悲,悲伤时,过则转喜 ,今日又偏遇见这两个戏子起来”中的“”指的是什么呢?显然不会是指弹琴之弦(因为不符合“乐器上的弦”这一义项),也不能指弓弦和琴弦,否则就是典型的词义混淆了。所以我认为这里的“”应该理解成琵琶之类的弹拨乐器的弦,而演奏者就是琵琶艺人或琵琶女——也就是所谓“弦子”的由来。
曹雪芹生活在清朝中期,距离《红楼梦》成书时期较近;而且他出生于南京书香门第之家,从小饱读诗书,精通音律。因此这个“弦子”用词在当时是比较确切的。
那么再来看题主提到的两篇答案里都引用了《说文解字》中对“”的解释“思也”是什么意思呢?其实“思也”就是“思念”的意思,也就是对某事、某人进行思考、怀念之意。这里要注意,许慎在解释这个字的字形的时候,是用两个象形文字进行解释的,一个是“囟(xìn)”,另一个就是“思”;而在解释其读音的时候也是用同一个“思”来进行标注的——这就是汉字的魅力所在! “心”、“囟”二字本都是象形词,只是后来被分化出来用于不同场合而已——“心”用作心脏、思想之意,而“囟”则用来表示人脑中控制思维的那块区域。因此,从字形上可以直观的看到,此处的“思”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那个思,而是像人心脏一样跳动的意思,即表示“想念之心怦然而动”的意思。
这个“玹”在《红楼梦》中是用来指代弹奏琵琶的艺人的。至于为什么《红楼梦》中会出现这样的一个词语呢?我的推测是因为曹雪芹本人对于“玹”比较熟悉,且常常使用的原因吧,毕竟曹雪芹是江宁织造曹寅的孙子,而康熙南巡时六次住在苏州织造李煦家,四次住在曹寅家。而当时在苏州、扬州一带经常会有艺人表演琵琶,这种艺术形式很受喜爱,据说在康熙年间曾流行一时。所以在作者本人的交际圈中,接触这样名词的人应该并不少见。 至于为什么这个词没有在历史长河中消失呢?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影响力和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使该词得以保留;第二、由于“玹”本身具有多音字的特点,使得该词能够广泛适用于各种语言环境中而不显得突兀或生硬;第三、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已经很少关注古代的音韵学以及汉字构造规律等相关知识,使得人们无法通过字形结构来推断出该词的意义及其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