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五行什么颜色?
朱棣篡位后,明王朝的统治中心从南京迁往北京。当时有人上书朝廷,认为京师南北迁徙,势必会导致水土流失,农作减产,民生困顿,这是大违天时的事件。为了“顺天应人”,朱棣命人在京都南方筑金水桥,将皇家辇辂改用金辂,并亲自书写了“奉天承运”的大匾悬挂于大明门(天安门)之上,又命人铸成“时宪大钟”,立于国子监内,以警世人。
其实,这不过是明成祖讨个“天命所归”的心理安慰罢了。因为明朝定都南京是符合“天时地利人和”的。 天时的说法是因为中国处于地球东方,日出东方,有“奉天”之意;且中国位于东亚大陆东部,季风气候显著,“运自东南,厥土斯润”,有“承运”之义。 地利的说法是因为南京地处长江下游,北有钟山龙蟠,南有秦淮河,东西有紫金山和清凉山,地势西南高而东北低,有如天地之势,正合“天子居中”的理念。
另外,南京在元朝时是集庆路,属中书省管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将集庆路改为应天府,其含义就是“响应上天、顺应民心”的意思。 除了南京城本身具有的自然地理优势之外,朱元璋还大力加强城市建设,规划整齐,气势宏伟。
洪武二年(1369)正月,朱元璋令傅有德修整燕京宫殿,三月即发布《修京城诏》,详细规定了工程的具体内容,规模及所需人力、物力等。四月,又颁布《修造京城规则》,对工程的进行提出了要求。
在施工期间,朱元璋多次前往施工现场巡视指导,甚至亲自为工匠们设计施工。比如,因元大都的城北偏东,有积水之患,朱元璋特意设计了“九龙池”来蓄水,又让城东的土山改向西斜,形成“土龙”,将水引入城内,同时使城中“万姓安居”。
通过明太祖的这一系列努力,明朝初年的南京成为一座整齐划一,布局合理的都城,与元朝的大都、金代的中都以及宋代的江宁府相比,堪称独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