棠是什么五行?
《说文》里解释“棠”是“木名,山桑也”。也就是说,这个字本义是指一种树。那么这种树是什么五行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先说说五行是怎么来的。 《尚书·洪范》里有这样一句话——“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这句话里的“五行”指的就是五种物质——水、火、木、金、土。这五种物质分别对应着五种颜色——黑、红、青、白、黄;还分别对应着五种味道——咸、辛、酸、甘、苦;以及五种声响——清、浊、缓、急、散。 所以后来人们用“五行”来代表五种物质的时候,往往还要配上这些物质的相应的属性——色、味、声。这样就组成了“五行”。 而“五色”里的“赤”指的是红色,而不是现在的橙色或者棕黄色,因为古代人所说的“赤”是与“黑”相对而言的——黑就是纯黑色,而赤则是红中带黑的色彩。所以赤看起来应该是这样的: 这样“赤”就与“黑”在视觉上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照。同样,“五味”中的“甘”不是现在意义上的甜味,而是指味道适中,不很辛辣也不很酸涩的味道。“甘”是这样: 这么一来,“五行”“五色”“五味”就都成了有形的象征。用有形来象征无形,这是中国古代哲学常用的方法之一。
把上述内容复制到百度里去,就能查到《尚书·洪范》的原文。里面所说的“五行”确实是指五种物质。但是,这里说的“木”是否就是“杉”“松”之类的树呢?恐怕不见得。因为古代所谓“木”的范围比现在要宽得多。比如“未”就是“木”。古人把世界上的植物都分为五类,一类叫草,一类叫木。但现代人眼里的树木,在古代人眼里不一定是木。现代生物分类里,所谓“木本”和草本都是建立在树(根)本和叶本的基础上的。但是在《尚书·洪范》年代,“木本”“草本”的概念还没分化,一切都是建立在“木”的基础上。“木”的范围非常之广,可能包括各种灌木和乔木,但也可能包括各种杂草。总之,那时候没有现代的生物概念。所以难以根据现代科学的分类去判定当时所谓的“木”究竟是哪些植物。 至于“土”,那更是广义至极的物质了。古书上常常说到“土”,那是指一切含碳物质,不管是石炭还是煤,只要是含碳的都可以算作“土”。所以从某些方面来说,古代的“土”比现代的“土”范围更广。
当然,不管怎么说,“五行”“五色”“五味”最终都还是代表了五种性质或意义相近的东西。它们既是客观存在,也是人类主观意识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