羲五行是什么?
“五”,在古人看来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了,所以,用“五”去表示一些事情或情况也是合情合理的——就像我们现在说“百”一样。其实,“一”代表的事物范围就比想象的要少一些;而“多”代表的事物范围也比想象要多。 先来看看“五”在古书里都有哪些表述吧! “五”表示事物数量: 《礼记·檀弓下》:“君之适长孙也。”郑玄注:“适,当为‘嫡’。长孙者,诸孙之中最长者也。”孔颖达正义:“谓嫡长之孙,即继嗣之子也。”
又如“五”表示五行: 《尔雅·释天》:“冬至日长至,白昼最短。”杨伯峻注:“此节自‘冬至日不长’至‘有雷无雹’凡三句,出《周书·时训篇》。”
再如“五”表示五脏: 《素问·宣明五气篇》:“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此五脏之所恶也。”
以上所举各例中的“五”都是作为基数使用的。但是,当基数“五”前面出现“上”“中”“下”等表示范围的词的时候,这个“五”就不是基数了,而是序数——第五的意思。 来看几个例子: 《礼记·檀弓下篇》:“天子失位,诸侯伐之可也。……故先王制礼,上下皆有章焉,虽不能尽而行之,犹莫敢背者。”
宋·沈括《梦溪笔谈·辩证二》:“自尧禹至今,夏商与周三代远矣。若云唐虞以上,则舜亦周人耳。且夫姓姜者,必周人也。”
清·顾炎武撰于1673年的《日知录•卷十二 • 五字分阴阳》:“今人以一字带一音者谓之阳字,二字带一音者谓之阴字。五字带一音者,惟‘山’‘上’‘土’‘石’”。
由上述各个例子可以看出:当“五”前面的词带有“上”“中”“下”等表示范围或顺序的词时,“五”是“第二”、“第三”之类的序数,而不是基数。 那么,为什么我们要区分“五”的基数和序数呢?这主要是因为古代汉语里没有表示序数的词,所以,当我们遇到需要表达“第五”或者“第三十”的时候,只能用基数来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