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属什么五行?
丞相(xiàng sī),又称宰相,是中国古代皇帝的辅臣之长。 其官职最早起源于战国时代齐国设立的相邦。秦统一天下后,设置了左右丞相,每省一人。汉承秦制,设左、右丞相。汉高祖刘邦认为丞相制不便于统管全国政权,于是先设立三公,作为丞相的副职。丞相一职在汉朝极为显赫。汉武帝时期,又设立了尚书台,将丞相的手下重要官员分离开来,成为独立机构,丞相的权利被削弱。王莽称帝后,改丞相为宰衡,位尊九卿之首。东汉时,又恢复丞相旧称。直到南北朝时期,才逐渐被尚书省长官代替。隋朝建立后,设置三省六部,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左、右丞相等高官,都是尚书省的官员,丞相从此消失。唐朝时,中书门下(即后来的“中书省”和“门下省”)共掌相权,号称“品级同高”;但实际运作中,中书门下的职责还是分开的,中书省主要管决策,门下省主要管审核。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现代以前,中国实行的是君主政体,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总领百官。而相权则是一个与皇权相对存在的政治权力。所以从字面上理解,相是指代君王掌管政务的大臣。也就是说在古代中国的政治体系中,相是隶属于君主的。因此相由君子担任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那么回到问题本身,丞相比相大吗?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古代的姓名制度和我们的不同。我们现在的名字是由姓+名组成,而古人则是姓+伯仲叔季/子/女/姓+氏组成。比如关羽,姓关,次子关平,字定国。公孙瓒,公子瓒。刘巴,蜀郡成都人,本姓何,后复姓刘。 那么为什么这里要提到这些问题呢?因为古人的姓名里有姓有氏,而氏是用来区分同一姓不同支系的。所以一个姓一个氏搭配着用是可以表示家族血统关系的远近的。比如司马迁,司马是氏,迁是名。司马相马,相是名,马是氏。司马师,师从相,师是姓。司马亮,亮是氏。 所以我们看到司马光这个名字的时候就好理解了,他是晋宣帝司马懿的孙子,晋惠帝司马衷的儿子,晋怀帝司马炽的弟弟,他的族姓当然是司马啊!至于他爷爷的名字是什么,我们也不知道了。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他的名字知道他对家族的功劳,以及对朝廷的贡献。光是指耀祖扬宗的意思,这说明司马光是晋武帝亲自选定的继承人了,而且是光彩夺目的那种。所以司马光是晋武帝的忠孝子孙,也是荣耀家族的栋梁之才。
那我们再来看看许允的“允”字,这个允字的解释就有问题了。这个允字是允恭敏行的意思。有的人可能不理解了,这许允到底是恭还是不恭?其实这个问题就涉及到对允字的解释问题了。《康熙字典》里是这么解释的“允”字的: “允”字从允从心,表示人心所向,为人所认可。而《现代汉语词典》里这么解释的: “允”字从允从言,说明此字与语言有关。 两相权衡,显然后者更符合文字发展规律及词义演变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