諝五行属什么?
《说文》里有这样一个字“訏,大言也。”解释为广大的言论,也就是现在说的大话的意思了。从字形上看,口表示语言,又表示食物,所以说话当然包括吃喝拉撒睡这些生理行为在内。不过许慎认为说大话是一种恶劣的行为。 《玉篇》里引古文字形“訏,大声也。”解释为大声的话,实际上就是把“訏”当作“吁”来解释了。“吁”有呼喊、叹气的意思,和“訏”的大声含义接近。后来这个“吁”又有了另一种读音xū(虚),并有了另外的一个字“嘘”,用来表示叹气,吐气。 《广韵》里“訏”的读音是胡区切hǖk(呼曲);《集韵》里则是黄胡切hwǖk(呼乌)。这两个读音都和汉语中“呼”的读音相当一致。由此“呼叫”“高呼”“欢呼”“呼喊”等词语相继出现。
后来因为“呼”字能够表意,而且使用频繁,许多和呼叫有关的词语都用“呼”来表达了,比如“呼唤”“呼吸”“呼天抢地”等等。这样“吁”“呴”“訏”“歔”都渐渐消失不见了,只留了一个音似的“嘘”字用于叹息。 那么“谞”呢?“谞”是个会意字,和小孩子有关。从字形上来看像一个人站在另一个人的背后,把另一个人按倒在地,可能是在教训或者体罚小孩子。《庄子·秋水》里有这样一种说法“尧让位给舜,如同小孩游戏一样轻松自在。”
宋代朱熹在《论语集注》里说“孔子教之以礼,诲之以言,导之以行,约之以礼,故曰诲汝知之而已矣。如小儿之戏,则其德纯而诚矣。”这似乎说明“教诲”“教导”这种带有灌输性质的词语是由“训”字发展而来的。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准确。 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谕”字,意为教导,开导。汉代的司马迁就在《史记》里用到了这个词“余听古人未尝不喟然太息也,以儒相谕。”(《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这里的“谕”就是教导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