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在五行中属什么?
“五行”最早出现在公元前五世纪中国古代哲学家的著作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它们不仅是中国古代哲学术语,也是古代中国人民认识和掌握自然的结果。 在中医理论中,将人的体质分为五个类型,分别是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和血瘀质。 其中阳虚质的临床表现是: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形体白胖,肌肉松软,舌淡胖,脉沉迟无力。
阴虚质的临床表现是:平素怕热,手足心发热,喜冷饮,口干欲饮,面色潮红,皮肤干皱,有皱纹,尿黄赤,大便干结。 湿热质的临床表现是:平素面部油光满面,头发容易出油,喜欢喝酒,常有嘴里发苦的感觉,大便干结,小便短黄。 此外还有特禀质(包括过敏体质与特异体质)、气郁质、痰湿质,血淤质等五种。
而在五运六气的推演过程中,把每年每月每季的气象特征与所主的脏腑经络结合进行推断,可以将人体体质分为九种。 它们是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气滞质、血瘀质、痰湿质、湿热质、阴虚质、特禀质(过敏体质)。 除了平和质之外,其余八种情况都可以归入阴阳分类之中—— 阳虚质归属于阴盛阳微;
阴虚质属于阳盛阴微;
痰饮质、血淤质归属为阴盛阳结;
湿热质、湿疹质归属为阳盛阴盛;
气滞质归属为阴阳两虚;
阴虚质、湿热质属于阴阳两盛。
五行:土、木、水、火、金。五行生克关系: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
关于五行学说的起源,一般多遵从古人关于河图、洛书的传说。五行家认为,河图上的白、赤、黑……五点及洛书上的九、八、七……九数,即是五材和五方之数。
五行说在《管子》一书中也多次论及,而《管子》的成书,也多认为是在战国时代。战国中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将木、火、土、金、水与东、南、中、西、北五方,青、赤、黄、白、黑五色,酸、苦、甘、辛、咸五味,角、征、宫、商、羽五音联结起来,形成一个较完整、系统的五行相生系统。
而对五行学说的系统阐述,始于《周易参同契》。其以乾、坤、坎、离、艮、震、巽、兑八宫配合乾坤二龙相交、雌雄二精相合,推演火、水、木、金、土及其相互关系,并说火生于木,长于丘,传之土,不得水,终矣;金生于土、长于水、得之火、灭除。这又是一个五行相克系统。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系统观,主要用于描述物体的运动形式及转化关系。阴阳五行学说渗透于中医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成为指导理论研究和医疗实践的法则,贯穿于中医学发展的全过程,推动了中医学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