佫字五行属什么?
《说文》:“佫,复姓。”今作“何”、“荷”。段玉裁注云:“今人姓何者,作‘河’;姓郝者,作‘浩’。然则此二姓古音当如字,今则声变矣。” 《字汇·部首》:“何,古作曷。”“荷,古作曷。” “赫”字段玉裁注云:“古音曷切。”即何字。 “河”字段玉裁注云:“汉书师古曰:‘河,字之误。’”即郝字。 可见“河路”的“河”字本为“何”字,因音近而讹。
至于这个“何”字,《说文》归入“禾”部(古文字中的“禾”兼表义符“木”),段注引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云:“按《周礼》‘掌进孰物’,注‘孰物,蒸祭之品’是也。《春秋》桓公六年‘蔡侯郑伯会于邓’,传‘邓,南方之国’是也。《左传》襄公九年‘荀偃令军正楚子’,疏‘《周礼》正,字亦作楚。’杜预注《左传》‘郑伯使宛来归季姜’,疏‘《春秋》经传及国语皆作何。’然则此字从禾,音曷,与何通。” 可见“何”字的来源,乃是一口字型的象形文字,最初写作“曷”或“何”,后来才写成“何”。
清段玉裁在《说文》中认为“何”字属“禾”部,清代的学者们大多沿袭了他的观点,不过也有人提出异议。
近代商承祚在《古文字结构》中根据金文的字形指出:“此字(何——引者),从戈,音曷,谓戈头以断也。”即认为“何”的古文字形体像一弯刀,读音和“曷”一样。并据此把“何”归入了“金”部。
赵诚先生在《汉字形义辨正》中接受了商承祚的意见,并把“何”字归入了“金”部。他的说法后来被不少教材所采用。 实际上,“何”字并非从“戈”,而是从“口”。其古文字形体就像开口的“何”字。
我推测“何”字可能是个指事字,其最初的本意可能就是表示“开口言谈”的意思,因此才用“口”做符号,也许“何”的原初含义就是“说”。(当然,也可能是动词“说”的宾语“何”) 至于“何”的字形为什么由“口”变成了“弋”(“戈”的异体字),我怀疑可能因为“弋”和“口”古代读音相近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