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属于五行中什么?
这个问题的提法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不过我大概能理解提问者想表达的意思——很多人把养殖业分成“牧业”和“渔业”两大类并且认为“牧业属木”、“渔业属水”(或者“畜牧业属金”、“淡水养殖业属水”)……这种分法没有明确出处,我也曾经在互联网上看到过类似的说法,但是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首先,动物分为“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其中“草食性动物”又可以根据食物的不同分为“食草性动物”(如牛、羊等)和“食藻性动物”(如乌龟等),而“杂食性动物”中除了食虫性动物、食腐性动物和食鱼性动物外还有“食藻性动物”(如鳖)。 水产动物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然而大部分鱼类都属于“杂食性鱼纲(Pisces)”,也就是说几乎所有的鱼类都是既吃植物也吃动物。
在动物学上,通常用生理特征来划分动物所属的类别,而不是根据人们的习惯来划分。从动物学的角度来看,不管是放养还是笼养,不管是肉食性、草食性还是杂食性,只要是同一种类(物种或亚种)的动物,就属于同类。因此采用“以食分界”的方法论是不科学的。 比如在我们平时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人养宠物猫狗,它们虽然是“家畜(禽)”可是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畜牧”养殖动物;相反,我们日常生活中比较少见的异食癖者的宠物——蛇、蜥蜴、蜈蚣之类的爬行类动物反而是属于“传统意义的畜牧”养殖动物。
所以,如果用日常生活中的叫卖口吻来给农业分类的话,那简直就是乱套了。。。 最后,引用一篇旧文中的内容作为结束吧: 我们经常听到“相生相克”这个词,在自然环境中确实是如此的,然而在现代化农业中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需要考虑“相克制化”的问题(除非你故意要引进一种天敌来控制害虫/病菌),更多的需要考虑的是“营养平衡”——各种养分之间的平衡,以及各种微量元素之间的平衡等等。
以中国传统五行相生相克理论来看,土象征着大地,那么土生金就象征着从大地中开采和挖掘出金属;而金又能克木,所以古代帝王的铲子就是黄金做的,意思就是把树木连根铲去,铲子又是农具之首,金生水,所以古代的酒杯也用金子做的,这是五行的生发规律;而火又能克金,所以古代的斧头都是铜做的,可以象征的砍断金属,把金属熔化。而火能生土,火耕,成肥壤;土又能克水,阻挡洪水,水能克火,灭火。五行相错而为事物的发展规律。风水学说中,把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属性称为五大要素,五行相生的理论中: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具体解释
金:泛指一切金属,也包括含有金属元素的矿物。其特点是性质坚刚、白亮、沉着、明亮、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属于“刃物”,有“折割”的特性,在中国传统风水学说里属于干燥之物,具有“清洁”和“收敛”的作用。
木:就是植物,而且主要是指乔木。其特点是具有生长、条达,枝叶发达、坚韧、富有旺盛的生命力,以及向上升华。在传统五行之说里把“曲直”也列入木的性质。
水:一切江、河、湖、海、泉、流以及雨、雪、冰、霜、雾、云、潮汐等等,皆属水,其具有“清洁”、“曲直”、“坚韧”、“活泼”、“善下”、“包容”、“流动”的性质,同时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实用价值,如水利资源和水力资源等。有“润下”的特征。中国传统风水学把水比成“万物孕育之本”。在大自然的“五行”,水是生命力最强的元素。
火:“炎上”是火的特征。“炎”是指炎热、明亮、干燥、向上升腾等。“上”是指向上运行、升腾、运行不停、爆发、灼人。这是火运动的规律,也是火的运行的轨迹。在风水学中,“火”是木行的继续,是木被点燃后的产物,木燃烧后被消耗,产生了火焰,火有光热而明亮,由小变大,由低而高,向“上”发散。所以,把火行定性为“炎上”。
土:泛指大地,是承载万物的“母亲”,具有“稼穑”的本领。“稼穑”就是栽种庄稼和收获谷物。“稼”就是种植、生育,“穑”就是收割、收获。这是土行的特征。“稼穑”使万物得以蕃衍和生长,被养育了的万物又能供养人,使人也繁衍下去。土有承载、生化、受纳、收获等种种功能。它不但能化生滋养万物,而且能承载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