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属于五行的什么?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中国古代用来计算年龄的方法。现在也是农历的计算依据之一。 干支纪元法把干支按照顺序依次排列,以每六年为一个周期排列而成的60组干支记年,周而复始,循环使用。 这种历法相传起源于黄帝时期,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 它和十二地支一起,组成六十甲子,用它们来标记时间。
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的组合,从甲子开始到癸亥结束,一个周期为60年,其中每个甲子的第1天叫做“建子之日”,也就是现在的阴历正月初一. 由于古人发现,太阳的周年运动轨迹有着明显的规律性,于是人们将黄道附近一周天的区域划分成24等份,每15°为一等份,每一等份有一个名称,由冬至开始,分别叫做子、丑、寅、卯…酉、戌、亥,每个字对应于当时的24个节气中的一个,并依此定出每年的立春节气(公历2月3-5日)。
为了区分每天的节气,人们又将二十四节气进一步细化,每隔三天为一个时段,设立了立春、雨水、惊蛰、春分……霜降、立冬、大雪等等的称谓,这样的设置使每天的时间都对应着一年中的某个节气。而每一天的时辰又分为上、中、下三个时段,每个时段两个小时。这样一天就被准确地划分为24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都有一个相应的名字。
在公元1世纪,东汉著名科学家王充所著的《论衡·初卦》中提出了“辰巳午未”四个时辰的概念;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家傅怀素根据人们的生理变化将一日分成12候,称“晨候”“晌侯”或者“晡侯”;明代医生李时珍则将夜晚分为4更,每一更有一个别名:一更分作二鼓,二鼓分作三鼓,三鼓分作四鼓。而现代使用的24小时计时法就是源于李时珍的著作《本草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