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季节五行缺什么?
这个题目有点儿大,我尽量回答得具体些。 首先,需要明确一点观念:古人认为,天地之间存在一种无形的能量流动,它们以特定的路线、特定的时刻出现并消失,这些路线和时刻被古人观察到并被命名为“时辰干支”。每一个“时辰干支”都对应着一种能量的变化状态。这种能量就是古人所说的“气”。
为了观察宇宙间这瞬息万变的现象,古人将每个瞬间分为二个半时刻,每两个半时刻为一个节气,共有二十四个节气。子夜是第一个节气,冬至是第二十一个节气。在每一节气中又划分出不同的阶段,每一个阶段有一个名称,如子夜至丑时为一阳生,又称一阳来复;寅时阳气盛,称为日出扶阳;卯时阴极阳盛,称阳盛阴微等等。
随着阴阳消长变化,一年有六个节气处于阳极盛、阴极微的状态,此时万物欣欣向荣,被称为“芒种夏至”,“小满大暑”等等。一年之中有七个节气处于阴盛阳微的状态,此时草木渐渐枯萎,名为“小雪大雪”,“霜降立冬”等等。 在每一个节气的开始,古人都用诗句形象地描述了这一节点上太阳与地球的关系以及由此而带来的自然现象。如“小雪”这一节气,古人写道:“小雪气寒,昼短夜长。微微初雪,雁候平沙。”其中“小雪气寒”说明了此时的天气特征,“昼短夜长”交代了这一节气的时间规律,“微微初雪”则形象地揭示了这一节气自然的形态。
根据古人对“时节”的刻画,我们不难发现它们的特点:其一,它是一时段而不是一瞬间;其二,它的划分是以温度为判据的,即低温是一个时间节点,而不是温度下降过程的开始或结束;其三,它的划分是以日月星辰的位置为凭借的,因此具有客观性。 基于上述因素考虑,后人把符合上述三个特点的时刻称之为“二十四节气”。在这一时间节点上,天地间的气象变化有着清晰的表现。所以古人说:“物极必反”“否极泰来”,意思是说,当某种现象达到极致的时候,它必然向相反的方向转变。正如《黄帝内经》所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夏伤于湿,秋必痎疟;秋伤于燥,冬必咳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