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的五行属什么?
五行为:木,土 1、《尔雅·释兽》云:“豹,似狸而色斑黄,其文如鱼。”又说:“貍,小豹也。”“豹”字从“豹”,可见古人对“豹”的形象是有所认识的。《礼记·檀弓下》载,鲁国庄公有弟叫做“公子昧”,死后谥号为“懿”,墓上树起了碑,上面刻着“懿伯之碑”,到了东汉王肃注的时候,称此碑为“海葱也,色黑绿,有纹如海草。”“海葱”就是现在的芦荟,原产非洲。
古书的插图往往非常生动有趣,唐孔颖达等人编撰的《五经正义》中,收录了梁宗懔所绘的《周史帝王图》,图中“齐武成帝(高湛)”后面就画着一只巨大的豹子,用来表示“齐世祖(高洋)封禅”的故事。清人阮元编著的《十三经注疏》收录了乾隆皇帝题的“读易斋”匾额,此匾原在圆明园“正大光明殿”上,据说是采用竹木为胎,以丝绢为料,漆书填彩而成。其中“易”字的“日”部形象地描绘了大象鼻子卷起的样子;“大”字上面像一把大伞,下面像一个人跪着,合起来正是“顶天立地”的意思。仔细再看,还能发现图案中有一对“鸳鸯”和数条“游鱼”,这正与《易经·乾卦·大象》的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相应。
2、《礼记·丧服四制》提到:“天子之丧,斩衰三年……大夫、士之丧,斩衰一年。”郑玄注:“斩衰,去毛不缝。”贾公彦疏:“此经唯明天子、大夫、士庶人之丧,虽俱言‘斩衰’,而服饰各异:天子斩衰,三幅巾。”宋朱熹注释《论语》时引用了这段话,并补充说:“今人惟卜葬时用之以覆棺,至期而殓不用此物。”也就是说,古代葬礼上有用“布袋”覆盖棺材的习俗,这种“布袋”是用“斩衰”制成的,但是埋葬后就不需要再挂出来了。 还有所谓“小祥”、“大祥”的说法,也是和丧服有关的,指的是亲人去世一年后和两年后的祭礼。《礼记·檀弓下》提到:“期而后丧杀。期而除丧。”这就是说,守孝一年之后要除去丧车上的饰物,第二年祭祀时要撤掉供桌。《礼记·杂记下》又详述了“大祥”的仪式:“卒哭而出,既殡而朝,既朝夕而食,遂复旧室,彻悬,松楹,宾送如初。”意思是说,亲人去世周年祭礼结束后,丧主(死者的儿子)要去沐浴更衣,然后到灵堂拜谒,接着用早膳,之后回到正屋,拆除悬挂的哀幡,移去灵柩两边的松枝。这些礼仪结束之后,才算完成了“大祥”的程序。 古代的丧服虽然种类很多,但最基本的用意都是表示“居丧”(即守孝),所以都要穿“斩衰”“苴绖”等,以示对亡者的悼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