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是五行属于什么?
志属火。 古人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组成的。《尚书》云“火曰炎上”;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火龙》说得更明确:“人之有生,自母腹中,一日而生心,二日而生肝,三日而生脾,四日而生肺,五日而生肾,五日而有形矣。五气成行,故五脏各有德而各有声。心之气曰慧,肝之气曰仁,脾之气曰信,肺之气曰勇,肾之气曰智。” 这种观点受到现代科学一定的挑战,但五行理论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依然为大众所接受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五行相生的关系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的关系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学说都是构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元素。所以中医研究人体生命与疾病的规律,往往用阴阳气化的理论来解释。
比如疾病的发生往往是机体免疫力低下、阴平阳秘失调的结果。提高机体的抵抗力,调节阴阳平衡,是防病治病的关键。 在中药的药理学研究中,也经常运用阴阳五行的观念来指导药物的筛选。中医认为,药物有寒热温凉四个属性,人们可以根据阴阳五行学说,来指导药物的使用。如发热的病证,多采用具有温热性质的药物进行治疗,这时就可按照“热者寒之”“从治法”的原则,选择具有清热、解毒功能的中药。又如,有些中药兼具攻补之分,在使用时可根据阴阳偏盛偏衰的情况,选择攻邪还是补益的药物。
志在中医文化当中,不仅仅是一种心理的状态或者说是心理的情志活动,它确实跟现代的理解有交叉,有相似之处,但是中医的其他方面跟现代的理解又是有本质区别的。比方说中医讲的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志活动,要引起身体一些变化的话,它必须要达到一定程度,超过人所能承受的限度,这个时候给身体才会有不好的影响。比如说喜气,对于心来讲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的需求,但是当你喜到了太过,你高兴到了极点,这个时候对五脏当中心血管是不利的,它可以伤心。所以这就是中医理解的喜伤心的这么一个规律的由来。
中医是怎么理解五脏跟五志的呢?比方说肝在中医里面来讲,肝主疏泄,疏泄就是疏通气血,发散气血,调畅气血这么一个生理功能,疏泄太过就会导致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肝阳上亢导致头晕目眩,肝风内动的会导致四肢抽搐,脑溢血。
比如心在中医里面的生理功能就是君主之官,主血脉、主神明,它如果内伤,比方说思虑过度,会引起心血耗伤,会引起神的表现衰退了,记忆力减退了,失眠了,多梦了,注意力不能集中了,甚至于记忆力衰退了。
比方说脾气虚的时候,它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消化功能不好,比如我们经常看到的饭后胃脘饱胀,身体疲乏,精神倦怠,没有力气,甚至于还会出现大便软泄,就是拉肚子了,这样的临床表现主要就是脾胃虚弱,思虑过度引起耗伤了心血,引起脾胃虚弱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