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的五行属于什么?
这个问题有些意思,我也有点好奇,在网上搜了一下,发现这个问题早已被提问过多次了。 先上答案,法属金。 个人理解,仅供参考。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说的“五行的属性”不是具体指金木水火土五个元素,而是指在阴阳五行理论里,每一个元素都具有阴阳两个属性,因此五行一共是十种属性。其中阳五行为:乾、震、坎、离、坤;阴五行为:艮、兑、巽、乾、坤。这里的“行”是指道的运行,也就是天地万物运转规律的意思。每一行各有两个属性,如阳土的属性有“润下”和“炎上”。
为什么将“五行”与“十行”进行比对呢?这是因为在阴阳学说中,每一个元素都具有阴阳两种特质,并且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如阳极生阴,阴极生阳)。所以为了表述方便,古人把阴阳两行合起来,形成“五行”——这是一种抽象概念的五行。它代表的是一种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的规律。 那么这种规律的体现是什么呢?
在《易经》六十四卦中,一共有32个吉卦,分别是:风雷益、风行天上、泽天夬、火地晋、火天大有、地火明夷、雷地豫、山雷颐、泽风大过、水风井、泽水困、水雷屯、山水蒙、风水相抱、雷水解、雷山小过、水泽节、火泽睽、山泽损、火天同人、天火大同、火泽睽、天山遁、水火既济、雷火丰、山火贲、山泽损、风火家人、天水讼、天火同人、火天大有、火山旅、风雷益、泽天夬、水天需、火泽睽、天风姤、天水讼、雷泽归妹、水火既济、风火家人等。这些吉卦都有一个共同点——除了先天八卦或者后天八卦的图案不同之外,它们的卦象完全一样。都是上下两横画,中间一竖画。这就是说无论乾坤八卦,还是艮兑八卦、震巽八卦,所有八经卦只要有变化,最终都会变成这个样子一个卦象。
从这一方面来说明,宇宙大道的运行确实是“五行”的——土居中央,而四行围绕。并且,这五种行,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动态运行的。正如我们中国古老的哲学所说,世界上没有永恒的事物。万事万物都在运动,都是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这就是法的五行属性的道理吧。
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金者杀制也,木者push也,水者浸润也,火者变通也,土者任养也。法五行者,一用刑罚以除奸邪。二重人伦以治家庭。三渐染风俗以变人。四贵尚礼乐以移人志。五教化万民以任养之也。 。
综上所述为本人之拙见。 前不久在网上看到一段话:法家是用“恶”的手段来达到“善”的目的的学派。 法家用强制刑罚手段推动社会的前进。 如果说儒家是在为社会立法,那么法家就是在为人民立法。 社会与人民的立法应统一协调,相辅相成,社会与人民方能和谐稳定。 法家是被误解和扭曲得最厉害的一个学术派别。法家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真正的精华。
法家在中国几千年的治国思想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从秦王朝开始,哪个王朝不使用法家思想来治理国家?从商鞅变法到北魏孝文帝改革,再到王安石变法,历代王朝哪个不是走的法家的道路。 儒家的“外儒”,法家的“内法”、“道家的“密道”,纵横家的“用术”,才是几千年来大中国的治国之道。 这是一种真正的中国式思维。 这一点,现在某些所谓的思想家和理论家自愧不如。 孔子主张德治,孟子主张人治,而韩非子则主张法治,三家人治国思想的异同点,都可从孔子和他的学生的一段对话中分析出来—— (《论语·为政》: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子张问:《十围》曰:“……辅 copus。 《书》曰:“不偏不党,王道荡荡;不党不偏,王道平平;不竞不疆,王道泱泱。 ” )这段话分析出儒家不同学说的治国主张—— 主张德治的孔子,认为政令从“道”发出,就像北极星一般,有众多星体拱卫一样,政令自然通行无阻,天下自然为我所用。
主张人治的孟子,则在《论语》的注解《十围》中,认为大臣辅佐copus,各尽其职,以保官位和政令不受干扰破坏,国家自然太平。 主张法治的韩非子,另著《十围》,认为政令的发布,是不分人种、不管帮派、不求党羽,只要政令所及,政令就自然通行无阻,天下就自然为我所用。 回到问题本身,“法”字本义为水之变通,而以水性喻之。“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水性至柔,但无孔不入,其能大能小,其功甚伟。 水性无常,流至何处,就在何处成河;水性至平,故而可做水平准线。 所以从治国角度来说,法犹如水河,法犹如水准。 法的形成是“行之于民”——《商鞅·定分》(所以知之者,以其行之于民也。 故王者之政,有四术焉,一曰法,法者,编著之图集,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 )法从形成到执行,是依靠人和刑罚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严刑不施,则法不立”。 法家主张以“法”为纲纪,以“术”为工具,以“势”为保证,运用法律,来制裁、来规范、来教化、来推动老百姓的行为,来达到对国家统治和管理的目的。 内法,外儒,密道,用术,才是真正中国式的政治。 孔子尚法,孔子之言道不尽于此(例如《礼记·经解》),历代皇帝“内法”而《资治通鉴》尚法,才是真正的中国治理之道。“道”为法家思想之根,儒家思想之叶,纵横家思想之果,一脉相承,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