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的五行属什么?
五行学说是中国固有哲学,这个“五”不是具体数字5,而是一种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时间状态。所以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42章)这里的“三”也不是3的意思,而是指多、众、万。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大道化生了第一个生命,第一个生命变成了雌雄两个生命,雌雄两个生命交合产生了众多生命,众多的生命繁衍变大了,就有了万事万物。这个“三”在老子那里相当于英语中的“many"、“a lot of ". 因此“三生万物”就是“很多、众、多的意思。
这种时间状态可以用一个符号来表示,就是用一个圆圈代表时刻,用一条线代表年、月、日、时、分、秒等等。这样,一个圆就代表了无限多个时间段,无数个这样的时间段组成一个无穷大的数据系列X,当X加上1的时候,就变成了新的时间段,也就是所谓的下一个甲子,甲子的轮回就相当于数学里的加1。
因为每一个甲子里都有60组阴阳,每一组阴阳都有盛衰、消长、起伏的变化,所以有“六十年为一周期”的说法。这跟物理学里的能量守恒定律是一致的,只不过微观世界没有考虑质量问题。 如果把宇宙看成一个个体,这个个体的运动轨迹就是一个圆,这是宏观上的能量平衡;如果细分到一个细胞、一个原子甚至更小的单位,能量的交换形式发生了变化,但总量保持不变。这就是微观上能量守恒的推导过程。同样,如果把宇宙看成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的运动轨迹也是一圈,而且每个时间点都要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由于太阳系绕着银河系公转的同时还在自转,所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每一年都相对去年偏北一点,每一年都相对前一年寒冷或者炎热一些。古人没有掌握温度的概念,但是发现了“暖冬”和“冷夏”的规律。他们意识到可能是太阳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引起的季节变化,但是无法解释为什么有时“冬至”比“夏至”距离太阳远那么多,气温反而更高呢?所以发明了“阴阳”这个词来描述这种看起来矛盾的现象,并把这种现象命名为“阴阳失衡”。
随着天文观测的不断发展,人类终于认识到“春分”“秋分”“冬至”“夏至”这些节气是由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决定的,与太阳直接无关(除非发生日食)。于是古老的“阴阳”理论进入了物理学的领域,被广泛应用于热学、电学等领域。到了现代,量子力学证明自然界根本没有纯量,所有量都是不确定的,因此自然界本身就不存在绝对对称的情况。尽管如此,人们仍然习惯于以“阴极阳极”来形容物质运动过程中能量转化或消耗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