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同五行什么意思?
例如,1987年乙丑牛年生人,纳音为海中金;2005年乙酉鸡年,纳音为泉中水……以此类推。 这些“纳音”都是古人计算年龄的方法之一,并由此推出人的生日数。与现在的计算方式不同,现在计算年龄是实足年龄(即从出生之日起计算),而古时则是“虚岁”,也就是说,在计算时比实际大1岁。如1987年是丁卯兔年,按虚岁算就是甲子年生人,纳音为海中金命。这是根据干支历法计算的。所谓干支历法就是用十二地支表示月份(同现在的农历,每个月三十天或三十一天),用十个天干表示日期(一旬十天)。每一年365天或366天,每五年一个“闰月”,每逢闰年就加半个月。这样计算下来的结果与现在的阳历年相差十几天。
这种以年份计岁的方法似乎不大实用,于是就衍生出另一种计算方式——纳音。纳音就是用六个天干、八个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对,循环使用。每年都有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作为这一年的“太岁”,称作“太岁神”。每年的“太岁神”都不一样。 根据太岁的算法可以推算出一个人的出生年是否有“值太岁”“冲太岁”“刑太岁”“害太岁”等情形,以及这些人出生的“月建”是否与他生的“日辰”有“建禄”“比肩”“食神”“伤官”“正财”“偏财”“正官”“偏官(七杀)”等情况。 以上两种方法都是古老的计时法,随着公历的推行已经逐渐被替代了。但人们仍然用这两种方法的“遗风”来估算自己的“虚龄”——即自己出生至今的实际年龄。
比如有人1987年出生,到2011年时他也就刚满24岁(虚岁)。如果按这种算法,1994年和2000年的时候他都各“逢九”而立了一个“坎儿”,按民间的说法应该“长大成人”了。其实当时他还分别只有十四周岁和二十周岁。 至于“金命”“木命”“火命”“土命”“金水”等等,那只是五行的代号而已,并不代表现实中的金木水火土,所以不必较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