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桑柘木好吗?

扈振冬扈振冬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桑柘木,五行纳音之一,对应干支甲子、乙丑。 《三命通会》云:“甲戌、乙亥、甲申、乙酉、甲午、乙未为桑柘木”。又云:“乙丑、己卯、乙亥、己丑、乙酉、己卯均为桑柘木。”故桑柘木共有十一个时辰。 此木生于仲冬,性偏寒,喜水生养,得木之阴柔者吉利。忌讳火多灼伤其原身;土多克伤水害木,皆不喜见。

因水木两旺,宜在木旺的水边或河边生长;如果生在春天或者雨天,必定茂盛;如果生在晚上,则枝叶稀疏。 木遇金则损,遇土则塞而晦。因此金土两弱的时节里,桑柘木不旺且难展风姿。若八字中有印绶生助,行运吉方时,可发达富贵;否则就贫贱。 古书云:“甲辰乙巳,枝荣叶茂。”意即指生于农历三月和四月的人,事业顺利,能做出好的成绩。因为三月、四月,草木萌芽,树木生长,正是树杈枝叶茂盛之时。

贝柏倩贝柏倩优质答主

五行桑柘木是行道树桑树和柘树合称。古人常在农闲时种植,以备蚕食。“后稷教民,田功筑防,以为罔害;蒸伏饮食,以备头疾;树艺五谷,以为养也;麻、丝、葛、苎,以备衣服;六畜禽兽,以充其虚;桑、梓、橘、柚,以备舟车。’又《左传・隐公五年》:“树木,山田、梓;田小而山泽多,宜五味、蔬菜、麛、鹿、雉、兔;果、粟、柞、榆、葵、堇,足以活民,行水、以环其疆,恶足以备敌?若大国讨敝邑,蔑以待之,敝邑唯礼是恪,以具东国之诸侯,岂敢一日废礼;礼无经,不求诸民,若大国省其遗大夫,敝邑将不敢以风树望之。’杜预注:“风树,言如蓬风之树,不可依附。’《史记・商君传》:“昔者国危,及田、召、栾、高,皆列国也,今国已定矣,而所封田、召、栾、高在。既反田、召、栾、高,国复危,其树虽大,其根伤也。’裴驷集解:“魏时如桑、梓也。’《三国志・曹爽传》:“夫桑、荆、蒿、萧,皆有根柢,虽复蚕食,犹自连接;若除其宿根,更令滋蔓,不如勿动。是以王者之政,治乱民,不便迁徙也。’

所谓五德终始说,是秦汉时期比较流行的王权神授与王朝兴废的历史哲学,其核心内容是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五行之说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本来是一套说明宇宙生成与变化的自然哲学理论,至战国阴阳家邹衍时,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来说明社会政治的兴废盛衰,产生了所谓五德终始说。汉儒在继承五德终始说时,又赋予它新的内容,即把五德与五方、五色、五味、五官以及五帝和五种历法等结合起来,成为比较完整严谨的五德终始理论体系。

秦始皇以所承“周”为火德,按五行相生理论,主张以“秦”为土德,遂推行土德制度,如所尚颜色尚黑,所行历制为颛帝历等。汉承秦之后,又当以何德行“革命”呢?这一点,自汉初到汉武帝时期,存在着不同意见。汉初,有人因秦失“周”火德,火畏水,秦亡于水(陈胜吴广起义于大泽乡),故汉朝为水德;又有人认为汉朝革命从所受命,继承的是夏禹之德,又因为“周”为火德,火传于土,故主张汉朝为土德;亦有人主张汉朝为水德、或以水、土两德并行等。至汉武帝时,“以齐、鲁之说《易》、《春秋》皆以三代至秦为一德,汉因循秦末以正(应)水德;诸夏传《诗》、《礼》,亦云三代以来文武再备,以《隋书》有帝尧之资者,宜改新其号,号曰有新,建号元始。’武帝从齐、鲁之说,以汉为土德。从此,土德制度被贯彻实施于汉王朝的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中央政府机关的名称和官吏的服饰,中央及京师郊郊祀礼仪,乃至法律政令均打上了“土德”的烙印。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