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字五行属什么?
“诺”,繁体字是“諾”(拼音:nuò),最早见于甲骨文。《说文》释其为“應也”;而古人书写此字时,上部的“言”字旁常作“讠”。故《康熙字典》引《字汇》释其意为“许諾也、應諾也”。“诺”字的本义即表示应答或允诺。
“诺”的本义虽与“承”相近,但二者的指向性明显不同——承多指承受,具有被动性;而诺则更偏重主动的意思。“承”常被用来表达一种被动的接受关系——“承受”、“承担”、“承当”、“承建”等词语中的“承”皆含此意。而“诺”则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承诺或者应诺。 在现代汉语中,“承”和“诺”都可用作动词。“承接”、“承认”、“承受”等中的“承”依然保留了一些被动的意思;而“承诺”、“允诺”、“答应”中的“诺”则表示一种主动的行为。“承”和“诺”还可以用作名词,分别指“承托之物”与“应诺之事”——如“才学”、“才华”、“诺言”等。
作为汉字,“承”和“诺”都有广泛的用例——从姓名到地址,从文章标题到内容提要,到处可见这两个字的身影。 在古代中国还常用“诺”来表示应诺或者同意,此时“诺”读作(nuò)。例如: 《礼记·檀弓下》:“诸侯未至,不举火。君往焉,若往汤所。曰:‘寡人侵遂田,尔尚复何斗!’子服惠伯执绋,曰:‘吾犹末复比德于二先君,其容未改乎?’”朱熹注:“言欲战之意甚坚,然未敢轻出。” 又如《尚书·甘誓》:“王曰:‘可勉行!’士卒咸曰:‘诺!’”李锐译:“大王说:大家可以尽力地去干吧!’所有的兵士都回答说:‘好的!’” 直到今天,有些方言里“诺”仍读作(nu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