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五行属什么以及含义?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规律和特性。这是中国古代一种理论体系,被大量应用于中医、占卜等方面;这个理论系统实际上也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比如中医中用“五行”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把人体看做是一个有机整体,并用“五行”学说加以概括。此外还有五音、五味、五色等,这些观念都来源于“五行”。而在周易、占星等预测领域更是将“五行”作为重要依据。 那么五行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五行”原指造化之数,即用“五行”形象地表示宇宙生成及变化的过程。
我国先秦典籍《尚书·舜典》中有“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的记载,这是目前发现关于五行起源的最古老文字资料。而战国时期吕不韦所著的《吕氏春秋》对这“五行”做了详细的介绍。 书中提到“天地之间,九州八极之内,有九山八川,四海大泽......故理万物者,必知九山八川,四海大泽之形。”“五行”因此也被理解为自然界五个方面即“水、火、木、金、土”。 除自然界的“五行”之外,古代思想家又赋予了它以社会意义,认为世间万物皆由五类基本元素组成,从而形成了所谓的“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 所谓“五行相生”指的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其中每一行都包含下一个行的成分(比如木行含火行),而且上一行的作用是下一行的原料或养分来源。 同时,“五行相生”还包括“相乘”与“相侮”两种特殊情况。 “相乘”是指两行相邻,前一行为后一行的原料且多了一步,也就是下一行对于上一行来说是克制得过于严厉了。相乘的意义在于提醒人们凡事不可过度,否则会物极必反。如“水生木”,但如果水中无土,则木得不到滋养,这就是相乘。
“相侮”则是由于两行相距较远,中间还夹了一座“土”,结果前面一个行因为过于旺盛,直接击退了后面一个行,就好像敌方的先锋部队冲乱了主阵。相侮现象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超过了这个度,好事也有可能变成坏事。 除了“五行相生”,“五行相克”也是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说“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也就是说这一行的作用是对付另一行,而且是有一定道理的。在古书《周易》中被认为是阴阳互相制约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