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意依恋结局怎么样?
婴儿在成长过程中,与抚养人之间会形成依恋关系。因为个体的生存离不开他人的帮助,尤其是婴儿,他什么也做不了,需要父母或者照顾者帮他做一切事情,可以说,照顾者就是婴儿的衣食父母。所以,他自然会形成依恋。
婴儿的依恋有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不依恋,对于接触的人没有明显的感情区分。第二阶段:对接触的人有感情,但没有区分谁是熟悉的人,谁是陌生人,陌生人抱也行。第三阶段:开始区分熟悉和陌生,对于熟悉的人会主动靠近、亲近,对陌生人主动逃避,但是能够区分妈妈,又不太确定。第四个阶段:确定的依恋,只依恋妈妈,对于其他人主动躲避。
在后面的两个阶段,也就是出现了确定依恋以后,才有可能产生分离焦虑,也就是妈妈走的时候会哭闹。在后面这两个阶段,如果照料者不在身边,婴儿会一直哭闹,或者躺在地上不起。但是,如果出现照料者出现了长期不在身边的情况,比如妈妈长期照顾不当、情绪不当,或者是妈妈工作非常繁忙,没有足够的时间照顾婴儿,就会导致婴儿经常性的处于分离焦虑状态下,这个时候会反复处于应激反应中,而神经的应激反应系统就一直处于亢进状态,所以,他就学会了一种应激的机制:最好的模式就是不要去期待照料者的照顾,也不必期待照料者的爱,而要学会“自给自给”,就是你来也好,不来也罢,我都不在意,也不关注。就是形成了所谓的“任意型依恋”。
如果形成这种依恋,往往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形成人格上的缺陷,比如缺乏信任别人的能力、自认为不值得被爱,也不会主动去爱别人等等缺陷。但是,如果能够及时发现,并能够意识到问题之所在,并能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是可以修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依恋关系的,并能够形成安全型依恋关系。但是,如果不能及时修复,这种不良的依恋关系是有可能会延续至其成年时期,形成所谓的成人依恋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