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有没有小区?
目前在中国有“小区”的说法,这种说法在国际上没有。按照国外来讲就是一个区或者一个片区。
从国际上发展来讲有四种模式:
一种是居住区和就业区分离,就是居住在一个区里就业在另一个区里;
第二种模式,就是居住区和就业区混合,就业包括科技和产业,产业和居住混在一起;
第三种是在郊区建设了这种模式的组团;
第四种是发展新镇,它独立成市但是规模比较小,一个50万人口的城市分成若干个新镇,这样的新镇国际上有四种模式。
那么中国从50年代开始按照前苏联模式逐步发展,就是统一规划,然后成片建设,然后是居住跟产业就业区分离这样的思路,后来逐步的发展中国又提出了小区这个概念。小区这个概念跟国外居住区这个概念还是有区别的,小区这个概念首先是规划的一定范围内有住宅也有产业、就业也有商业,各项配套设施齐全。
小区的提法在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后期,成为一种潮流成为一种方向,那么在实践过程当中逐步出现了一些问题,就是配套标准比较低,比如规划的时候幼儿园、小学、中学、医院、商业有规划,但是因为土地财政的影响在发展过程当中逐步取消了。
所以中国的小区在90年代后期逐步发展成为生活小区。住宅成片开发,住宅小区成为一种潮流,那么在发展成为生活小区以后,虽然配套设施少了,但是它提高了居住品质,因为按照一个小区来配套道路、公园绿地,这样建设的道路、公园绿地档次质量要好一些,这样逐步成为一种居住潮流。
生活小区在发展过程当中质量有差别,因为有的生活小区品质比较好,有公园、有幼儿园;有的生活小区规模比较小,只有一个托儿所没有幼儿园。这样逐步在2000年后在中国就出现了居住社区的理论和实践。
居住社区的理论和实践就是由几个小区组成,这样能支撑小学、中学、医院、公园、商场等一些大型的公共配套设施,这几个小区又由一条路或者一小片绿地隔开来,几个小区共享这样一个小学,这样就形成一种新的实践。这三种,在中国过去30年的实践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