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五行是什么?

越歆诗越歆诗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中国三峡”的名称,在《尚书·禹贡》已有记载:“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荆(即长江中下游荆江段)。过九江,至于东海”“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澨,至于荆州,东汇泽为蕲水,又东至于泰伯之闾……东则为太湖”,这里已清楚地指明长江的发源和沿途的主要支流的走向及入海处了——这显然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对河流进行观察、追踪的结果!可见,早在我国原始社会后期,长江流域就已经被开发得比较充分了。 但是,从文献资料看,远在春秋时期,人们尚未把今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之间的自然通道称为“三峡”——当时的人们只是笼统地称江中的“巫峡”、西陵峡和东陵峡为“三峡”罢了! 那么,这个称呼究竟何时出现呢?据考证,最早将今川、鄂交界处长江上的那一段峡谷称为“三峡”的是晋代张载[14]所作的一首诗:“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城含远照,一碧万顷中.人随过江客,云自往滇僧.朝观红蕖艳,夜识白螺空.回瞻谢两邑,叠嶂隐遥红.”在这首诗里,作者把今湖北宜昌至重庆奉节间的长江峡谷称之为“三峡”了!

到了唐代大诗人李白来到这一带游览时,就明确地把整个长江三峡说成是“三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15]这是现存的第一首直接以“三峡”为题的诗作!此后,人们就把这段峡谷专称为“三峡”了! 三峡两岸山峰险峻,水流湍急。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于明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四月游历三峡后,曾作过十分生动的描述:“自夔州下三十里,抵白帝城.自白帝至奉节七十里.又四十里,至巫山之下.盖三峡首尾百六十五里矣.其巫峡尤峻.自巫山而下十五里,为大昌府.又五十里,为神女庙.此皆巫山之二段也.又二十里,为官路.又二里,为龙溪驿.于是峡乃尽,而瞿塘峡始迫矣.又十八里,为巫山郡.又二十里,为巫山县.自此俱为西三峡.自官路至巫山,峡最仄,而石尤高.自巫山以至夔州,峡渐宽,而石尤低.所谓巫峡者,亦西陵峡之下段耳.” 这篇游记详细地记述了由西向东游览三峡的过程,以及沿途所见所闻的情形,文笔生动活泼,至今仍不失其为研究三峡的宝贵史料!不少文人骚客也留下了许多歌咏三峡的优秀诗篇,诸如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千古名句,便是其中最为著名的绝唱! “山行多少里,一路听潺湲.”清代画家袁江用画笔画出了清丽多姿的三峡美景:“峰峦上拱,溪涧下泻,远岸平临,孤舟泛月,风景奇绝.”(图20-9)[18] 如今,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三峡工程已建成投产,雄伟壮观的三峡大坝取代了古幽深的三峡峡谷,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增添了新的景观!

参考资料: [1]《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第2259页. [2]《康熙字典》(中华书局影印本)第1338页.  [3]《汉语大词典》(修订本)第1182页. [4]陈桥驿著《中国运河史》第10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5]同2注. 第668页 [6]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第226页.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7]王仲荦著《魏晋南北朝史》上册第64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980年. [8]《辞源》修订本第二版第648页.商务印书馆出版. [9]同2注.第1338页. [10]吴晗著《朱元璋传》第102页.人民出版社出版,1985年第1版. [11](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国史》上册第291-292页. [12]赵匡华撰:《论巴人的历史地位及其创作》见《巴人之谜》.

优质答主

1、《水经注》中的“三峡”,指的是今天的巫山、秭归(屈原故里)和宜昌三乡镇之间长江上的三个峡谷; 2、《水经注·江水一》中提到的“五溪”的原始定义是湘黔间沅水的5个支流,现在指湖南黔阳(怀化)以南的沅水流域。

3、《尔雅•释丘》中说:“丘五达谓之陵。”“陵者,丘陵之丘也。”所以古代的“陵”就是指的山陵,并不是特指帝王坟。 “五陵”就是五个山丘的意思,这个概念跟现在的“五岳”是不同的,只是说它们都是高耸的山峰而已。比如杜甫的诗句中有“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的句子,描写的就是成都附近的西岭——就是现在的岷山。而李白笔下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也就是今天秦岭南面的秦岭。

4、《南史.王筠传》说:“筠有俊才,博学能属文。……自魏承汉晋以来,文章多称五色,至筠体尚清通。作书亦善草隶。时人称其‘文体古秀’,每制一篇,好事者以为法。”这里“五色”不是颜色,而是形容五彩缤纷的文章。用典来自《周礼•春官•司服》里的“五色比目”的说法。唐代陆龟蒙在《唐韵考》中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考证。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