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五行五行属什么?
《中国姓氏集》称“丘”姓源出有二: 1、以地名为姓。据《元和姓纂》所载,齐国有公子被分封到丘邑当君主,他的子孙以丘为氏,这是春秋时期的情况;也有说周文王第十三子伯雍的封地在丘(今河南杞县西南),至战国时其孙中有一人叫仲,因受冤枉而流落到陈国一带做官,并在陈国定居,他的子孙以丘为氏。
2、出自姜姓。炎帝神农氏的后裔,姜姓伯爵诸侯国侯爵君主姜太公之后,有丘氏。据《左传》记载,鲁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齐晋马陵之战后,齐国的丘赋反对与晋国讲和,主张继续作战,结果被晋军打败,从此齐晋关系紧张起来。后来齐国发生了内乱,齐国内乱平息后,齐景公任命国卿晏婴担任正卿,又任命丘明为御史,管理齐国的文书档案。在晏婴的帮助下,齐国国力逐渐恢复。此后丘明离开齐国来到鲁国任相,他学识渊博,著书立说,成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左传》记载了丘明的作品《丘明》。后人以其号为氏,尊其为“祖丘”。
关于这个祖先的故事是这样说的:
孔子死后,弟子们想整理孔子的著作,但经多年努力仍不能完成,于是请求曾参帮忙。曾参是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6岁。他对老师非常崇拜,认为只要牢记老师的每一句话就是一生的幸福了。因此,他下决心把老师的所有话都记录下来。由于他记忆力很强,并且十分注意老师的一言一行,所以只用了六年就把孔子说的话记录下来了(估计也就是对话和讲课的内容),并给这本书起了一个名字叫《鲁侯燕语》。
可惜这本书早就失传了。现在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一本《论语》是一本叫《古论语》的书,它是汉代人根据口头流传的“传说”整理的,其中内容有很大一部分是曾参的话,还有部分是“曾参门人”即他的学生的言论,我们已无法分辨哪些是“孔门语录”了。
到了东汉末年,有个叫郑玄的人做了《论语注》,他说《鲁侯燕语》是他所见的最早的版本。当时很多人相信这句话,因为儒家学派很盛行,人们都喜欢读《论语》,而且也愿意接受最新的版本。所以从东汉一直到北宋初期,很多人都认为《论语》的最早的版本就是《鲁侯燕语》。 但到了南宋时代开始有人怀疑这种说法,他们认为这种观点是宋儒搞出来的,目的是抬高自己的地位。
为了证实这一点,一个叫程端礼的人在宋理宗淳祐十一年(公元1251年)写了一篇论文证明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但他没有成功。
后来一个很有名的历史学家郑樵经过仔细研究得出了一个结论——《论语》最早版本的作者并不是曾参而是另外一个叫“展禽”的人(又称柳下惠),《鲁侯燕语》也是根据他的言论写的,而不是像大家所说的那样是根据曾参的言论写的。不过此论一出立刻遭到了很多儒生的谴责,因为他们都很尊敬曾参。 直到明代中期有一个叫杨慎的人在他的《升庵外集》中引用了许多资料才证明郑樵的观点是正确的。至此,学术界才对这个问题达成了统一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