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汐什么五行?
“晨”字,上下结构,上面是日字。《说文》解释为:“辰也,三月惊蛰节后五日内谓之辰。”可见,辰字的本义是指农历三月份的月亮(辰月)。而“朝”字,形声字,从日,音昭,本义指早晨的太阳。“汐”则是一个会意字,《说文》认为其本意为“夕”,也就是夕阳,并解释道:“水自夕还朝谓之汐。”“潮讯”中的“潮”古文字形体如下: “涨”、“潮”二字在古代都表示水中上升的现象,而且都见于卜辞,二者古今字形相近。但是“涨”是左右结构,左边是“长”的字形演变而来;而“潮”是上下结构,上边是一个“早”字。可见这两个字在甲骨文中区别还是较大的。
“潮汐”一词最早见于东汉王充所著《论衡·案书》:“月蚀潮汐,皆应时刻,不得早晚。”唐代韩愈有文《月蚀诗》,宋代苏轼有《海蜃》诗:“海气夜吞月,波涛晨卷潮。”不过,古人所说的“潮汐”,并不限于今日所指的海洋潮汐,而是包括所有水上波动,如波浪、水流等,范围比现在要宽。明代袁中道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潮汐之理,极精微甚奇”,这里的“潮汐之理”,显然不是指现在的潮汐现象,而是泛指一切波动的道理,可谓包罗万象。
到了现代,“潮汐”的概念才逐渐专指向海洋中的周期性升降运动。1960年,国际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把这一概念定义为:“月球和太阳对海洋引起的振动。” 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古籍中所记载的“潮汐”概念与今天的“潮汐”概念并非完全一致。今天的人们一般只注意月球引起的水潮,而忽视或无视太阳对海洋的巨大作用力。然而在古代,人们没有区分阴晴月的概念,也没有观测仪器记录潮汐的时间序列,所以经常是“两说并存”,甚至互相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