秬五行属什么?

那一叶那一叶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秬”字是一个形声字,其字形由“禾”与“吉”两部分组成;其读音则由“禾”部发音而定。 由于“禾”字在中文大写字母表中的排列是A、B两列均为第二行(H),所以“秬”字的读音也就有两种情况:

1. 如果“禾”部的笔画是单数(如“禾”的笔画为五画或七画),那么“秬”字就读jù,如“百穀之長曰稷”(《爾雅·釋草》);

2. 如果“禾”部的笔画是双数(如“禾”的笔画为八画或十画),那么“秬”字就读zhǔ,如“黍秬”(《大戴禮記·夏小正》);

此外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如果所对应的汉字是繁体字,且“禾”字下部不是“口”而是“末”,那么读zhǔ时“禾”字要读成huī。例如“黍稷”(《禮記·月令》),“稻粢穱麦”(《廣雅·釋糧》)。不过这种情况出现的概率极小。 从汉字的造字规律来推断的话,“秬”字应该读作 jù,但它实际上却读作zhû,这显然是由于借音字造成的错读。 “秬”字最早见于《周禮·考工記·梓人》:“車輿之材,輿立而髹諸,轂輻黷漆,轔轢雕刻,蓋寬於櫝,行澤者焉。”

此处的“秬”字当为假借字,以其形聲表音,所代表的是另一个意义相同的字——枳(zhǐ)。“枳”的字形演变如下: 从金文“㞢”旁可知这个字当时写作“枳”;战国文字中“枳”字有的作“茲”,秦代简帛文字多作“止”,汉代以后的典籍则多用“之”。

值得注意的是“之”字从“㞢”,说明它在古代的读音应与“芷”同。而古书中“之”“芷”常互用,比如《楚辭》中“茝”常常被写作“之”。我认为“之”代替“枳”字就是源于这种通用性。

到了宋代赵逵编撰的《直音全书》,“之”就被明确地定为枳的反切音。明代陈第所著《毛诗古音考》进一步指出:“之、芷……皆转注字,其音相近,故可相通爲用。”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秬”本应读ju4,它所表示的词义应该是“赤色的谷子”;但由于古人常用“之”来代替“枳”字和“竹”字,而“之”又常被误认作“芷”,因此“秬”字慢慢就成了zhǔ了。 这是一种很常见的文字讹误现象,我在其他地方也曾提到过,比如我曾在回答“‘棘’字为何有多个读音?”的问题时做过简单的解释。

寇莉颖寇莉颖优质答主

这个字读ju,四声,意思是指谷子长得很茂盛、高大。 《说文》曰“秬,黑黍也”。现在用来指代谷物,比如:五谷杂粮里有小米,糯米,黑米等说法,就是由“秬”来表示的; 古代有祭祀用酒,而祭祀用的酒是用黍米做的黄米饭(黄米是小米的颜色),而不是大米做的白米饭。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