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木主仁怎么理解?

敬凡雯敬凡雯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木的本性是生长、成长,所以仁是有生之德 《说文》载“仁,亲也”,也就是有亲人之爱。《礼记•中庸》云“仁者,人也”,可见人在仁德的基础上才有所谓“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

我们看自然界万物生长靠太阳,有了阳光的照耀,大地万物才能成长盛茂;人类社会也是如此,如果没有阳光——礼的规范,社会将一片黑暗,众生无所适从。因此古人以阳喻礼,在《尔雅•释天》中就有 “四序为春,夏,秋,冬,其神曰羲和”“三月为暮春,四月为仲夏,五月为初夏,八月为初秋九月为仲秋十月为季秋十二月为腊月”。 在一年之中,阳气升腾(冬至一阳生),由下而上推动万物生长。正如《易经•坤卦》所说:“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凝命,如是则可久,光明洞达,渐人佳境。”

故古人造字以示教化,心在上为思,日在中间为暄,日在中央而偏左为昕,日在中央而偏右为暄。 “煦,温也。”是强调阳光温暖,生育万物的功能。而作为五行之一,“木,曲直”是指树木的生长形态,“仁,草木至贤”则是指树的主导精神即生命力与生长能力。如果失去这种生命力和生长力,树木就会枯萎死亡。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概念:仁,谓草木生而直者,有生机盎然,生长不息,滋润周围,造福众生的内涵。

蓟昕杰蓟昕杰优质答主

一般而言,儒家重人格修养,道家重人与自然的关系。但实际上,在中国文化中,这两者又是很难分开的,如《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中说的五行与五脏五华、五色五臭、五味五音相配,就与中医关系很大,所以实际上它是道家之学,而这里所说的五行与五季(春、夏、长夏、秋、冬)、五气(风、热、湿、燥、寒)、五化(生、长、化、收、藏)、五方(东、南、中、西、北)、五脏(肝、心、脾、肺、肾)、五色(青、赤、黄、白、黑)、五味(酸、苦、甘、辛、咸)相配,不仅与医学有关,而且与后来的气功实践分五门派也有内在的联系,所以这一段实际上应为儒家之学。不过,它在儒家之中又有不同的侧重点,有的侧重于阐释其五行的规律性,有的则侧重于引出某种行为规范,这两者也不是截然分开的。

至于五脏在中医理论中,实际也有不同的层面,一般只论及生理功能,从道家气功的角度讲,则五脏与五神(魂、神、意、魄、志)相配,并以精、气、神为上中下三丹田之主,从儒家的角度讲,则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中的“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之说。这种“立德、立功、立言”就叫三不朽(《论语·颜渊篇第十二》中颜渊问什么是君子,孔子说:“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即谓之‘崇德’),《大学》中有三纲八目,也有三达德:“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此为八目),所谓三达德为《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中“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子曰:‘富哉言乎!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子曰:‘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子曰:‘君子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曰:‘尧舜其犹病诸!’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即指勇、智、仁也。

在以上所列及的“五木相类”中,重点落在“仁”和“春生”,所以“春生”也应理解为“仁”和由“仁”所生成的“义”(《仁的哲学》中说:“以《中庸》中之‘五达道’和《大学》中之‘八目’相比,前者为达道,是外向的为人处世的修养,后者为内求,是格内修身的修养。八目之中之‘齐家’,相当于五达道中的‘齐’(即五伦中的夫妻之伦);‘治国’、‘平天下’,相当于五达道中的‘治’(君臣之伦)。即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以五达道为准绳来展开的。其余的三目:诚意、正心、修身,即《大学》所谓‘明明德’,此为八目中的根本。”)以及由此所生发出的“勇”、和“智”。

为什么孔子在回答子贡时提到“吾道一以贯之”,实际上这是以“五行”来概括所有的“道”,而在“五行”中,又以“木”和“仁”等五木相类者为纲来统帅,所以在《大学》中有“一家仁,一国兴仁”(《论语·子路篇第十三》有“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