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餐五行属什么吗?

庄黯卬庄黯卬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楼上的答案基本正确的,只是比较模糊。我来具体说一下五行和菜系的分布情况。 中医理论的“五运六气”中的“五运”就是金、木、水、火、土;而六气是风、寒、暑、湿、燥、热(火)。每一运有七年,每气五年,每年三个之气。一共是九十年,而这九十年被分为十个阶段,在《内经》里被称为十步(“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下,谓之木郁。厥阴风木司天,太阴湿土在下,谓之金郁。少阳相火司天,少阳司天,谓之土郁。太阴湿土司天,厥阴风木在下,谓之火郁。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土在下,谓之金郁。太阳寒水司天,厥阴风木在下,谓水土郁。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下,谓之木郁。少阳相火司天,太阳寒水在下,谓之水郁。太阴湿土司天,阳明燥金在下,谓之土郁。少阴君火司天,厥阴风木在下,谓之金郁。阳明燥金司天,少阳相火在下,谓之火郁。”)

现在来说一下和餐饮有关的。我们都知道中国的美食文化源远流长,各地都有各地的特色,而在中医的理论来看,这种地域差异跟“五运六气”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古人将中国划分为九个区域,被称为“九州”“九壤”,并且给每一个地区都取了名字,而在这些名称的背后其实暗含着中医理论的地域分异规律。

根据古书的记载,它们分别是:兖州、青州、徐州、豫州、冀州、扬州、荆州、凉州、雍州以及徽州的。(我后来查了一下,有些书上还有益州和梁州,但是据我所知现在的四川省是在南北朝时期才划出去的,所以在唐代应该还是属于扬州的)

在这九个地区的基础上,古人进一步进行了划分,把全国的土地分成24份,而每一份都有一个名字。这24个名称叫做:庸州、淮扬、荆吴、衮州、梁益、雍秦、凉朔、幽燕、辽海、汉蜀、陇右、京洛、关中、巴蜀、淮南、江南、荆襄、齐鲁、梁楚、幽并、朔方、蜀滇、兖卫、徐豫、凉秦。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古人划分阴阳是有一定标准的,比如,他们把泰山之南定为阳,而泰山之北定为阴。所以,我们常说的“南水北调”实际上是指“南方的水调到北方”。

好了,现在我们说回正题。按照古人的理论,不同地方的人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其性格特征也是有差别的。而这种差别就直接影响到了饮食的差异。比如在“凉州”这一带,由于气候冷冽,人民多性情刚烈,饮食多以牛羊肉为主。而在“雍州”一带,因为气候温和,人民的性格也比较柔和,喜欢肥美的羊肉,有了这些性格和地理环境的渊源,才有了后世“西北糙汉子,东南软妹子”的说法。

那么饮食和性格有什么关系呢?当然有关系!因为在古代,人们吃饭主要是吃粮,而粮食主要来源于种植,种植又以温度作为条件,所以饮食的差异实际上来自于自然的恩赐。您可别小看这个“自然恩赐”,可不得了,它直接决定了后面几千年的中华文明。

吕吉宝吕吉宝优质答主

在中医学中,五行指的是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与中医的整体观和辩证观相似,五行本身既是五种物质,又是五种特性,在不同的场合可以代表不同的事物。木的特性为“曲直”,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的事物;火的特性为“炎上”,引申为具有温热、上升、明亮等性质的事物;土的特性为“稼穑”,引申为具有生化、承载、脾散等性质的事物;金的特性为“从革”,引申为具有沉降、肃杀、清洁等性质的事物;水的特性为“润下”,引申为具有寒凉、滋润、下行、闭藏等性质的事物。

中医五行学说还认为,自然界的万物,每一种都可以按“五行”的特性划分,五行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相生的次序为木→火→土→金→水→木;相克的次序为木→土→水→火→金→木。中医五行学说的核心就是“平衡”,认为人体内部各个脏器之间和人体与外部环境之间,五行的属性应当保持动态平衡,如果这种平衡被破坏,就会导致各种各样的疾病产生。因此,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就是,把失衡的双方调谐恢复平衡,而不是用一方战胜另一方的方式来达到治疗目的。

中医五行学说把人体的五个脏器,及一些生理功能、形体组织和自然界的若干事物都分别纳入“五行”范畴,并由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来解释各脏腑组织和身体外部若干事物之间的生理关系和病理影响。具体来说,就是将人体五脏分属于五行:肝应木,心应火,脾应土,肺应金,肾应水。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