熳五行属性是什么?
柏深最佳答案 熳(火),从字义上理解,即是温暖、热情的意思;《礼记·檀弓下》有“色盛者,貌盛,貌盛者,骨壮”之语,“盛”指的就是颜色和态度看上去非常热络的样子,所以用“熳”来形容这种状态,是很形象贴切的。 熳字在作为人名使用时,也常与火相关的意象相搭配,比如焰、焱等字,以表达热烈、活泼之意。
如李炎森,明·王守仁《传习录》中有言:“先生曰:‘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又如郑晓岚,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三百七十八中记载:“初,祖建中,自郡入京,至昌平州东北二十里,天雨止,道侧有草庵,乃憩焉。”
还有很多与火有关的古地名,亦可用作人名,如炎、灼、烽、炜、炀、琰等等,它们或是由明火燃烧的意象而来,或是表示大火蔓延之义,这些字用来给女孩起名时,也是很有气势的。 除了用火字旁的字体来为女儿起名外,父母们也可以借助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来给女孩子取名。
《礼记·月令》中有“仲夏之月……其帝祝融……”的话头,也就是说立夏这个节气的时候,人们要祭祀祝融星君。而《淮南子·天文训》高诱注解说:“祝融,神农氏。”
炎帝,又称神农氏,是上古时期姜姓部落首领。而到了战国时期,人们将炎帝附会于司南星,并称其为司炎帝。炎帝和神农氏其实是同一尊神。 按照五行的理论来说,火生土,所以在给女孩起名时,可以使用带有火属性的字来做名字,同时再搭配一个含有土的字,组成金木水土火,五行俱全的名字。这样的名字既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不会出现缺哪行或者是太过偏激的情况。
在五行理论中,木、火、土、金、水五者相生相克,循环无端,推动事物的变化发展。五行相生,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行的抑制和制约,相克是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行的促进和助长。“生中有克、克中有生”是生克关系的常态,只有生之不及或太过,克之不及或太过,以及生无克抑,克无所生时,五行生克关系失调,才是疾病产生的原因。 火能生土,引申为温化,有温煦生发之意。例如人体的体温、脉搏、呼吸、各种物质代谢与转化、气化等生理活动过程;以及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热量来源,均来自于体内营养物质的吸收、消化、功能化过程,这个过程,必须有“温煦生发”之力。人体的温热之源来源于气化,而气化的过程又依赖于阳气之温煦。脾胃、肾为元气之根,是元气的化生之处,脏腑之根。所以说肾实为温煦生化之源,是为熳。
五行相克是指五行中的一行对另一行具有克制和制约的力量。相克是维持五行系统平衡协调的必要条件。木、火、土、金、水五行相克是指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虚则生、实则克”是相生相克规律的普遍体现。虚则生,说明当时相克太过,制约、抑制太强烈,导致被克者不能正常发挥自己的功能,即抑制太过。那么,按照事物发展规律,就要激发被抑制者的相克功能,以制约强烈相克者的克制功能,通过调整,使事物达到新的平衡,即所谓生中有克,使旺盛者减低至平和,不足者增至平和。
五行相生相克规律正常,是人体生理活动得以进行的基础;五行相生相克规律异常,是疾病产生的前提。五行生克的异常变化表现在生之不及、太过,克之不及、太过,以及“生无克制,克无生助”等。概括而言,生克异常变化包括相生不及与相侮两种。相生不及的传变规律有两种情况:一是反向传递,即母病及子,子病及母;二是同气传递,即同类的脏相传变。相侮的传变规律包括相乘和反侮。木、火、土、金、水五行相克,引起多种病害。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等相克规律不能正常发挥时,往往产生多种病变。
五行学说贯穿于中医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各科。对指导辨证归经、制定治疗原则和用药法则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中医基础理论中的脏象、经络、病因、病机、治则,都是在五行学说基础上进行概括的。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及经络间的联系,结合五行学说,将人体的脏腑与经络分为五大系统,并以五行归纳其属性,使错综复杂的脏腑、经络、生理、病理,通过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来解释和运用,使系统各部分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形成中医整体观的理论体系。
中医五行学说与脏象学说是相互联系的,“以类推之”是把脏象学说与五行理论联系起来,互相渗透,应用于指导中医辨证归经、制定治疗原则与用药的一项基本法则。
五行学说作为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中医学理沦思维体系的哲学基础,而且还是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结构和基本概念。在生理上,五行学说用以说明人体五大系统之间的联系;在病理上,用以阐释脏腑病变的相互影响和传变;在诊治上,用以指导辨证归经、审因论治和遣药组方;在养生上用以阐述人体运动对于保持健康的作用。总之,五行学说在中医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