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五行中代表什么?

水谷水谷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五”,是一个古代中国数量词,一般认为是由“一”“二”“三”衍化而来(《说文》“五,朕也。”段注:“数之终也。……凡言几者,皆其内数。”)。那么为什么是五不是四也不是六呢?这就要谈到古人对数字的态度以及它们在阴阳五行中的属性了。

一、先天易数的起源 众所周知,数学起源于计算。作为工具,它必然先被用于计算日常所见的物体。比如两三个小孩做游戏,会想到用石头、土块、木棍来表示双方的人数;两个部落打仗,需要知道对方人数以便排兵布阵。在这样的需求下,人们最先接触的就是“1”和“2”这两个数值。而10个数位上的0在当时并没有出现,因为0的数值用途并不大——就算把0去掉,每个数位上从1开始也没有问题。所以当时的人不会遇到现在两位整数这种情况。4和6就更不用说了,4字还没写成“口”字形的古字,6也没写成“六”字形。这样3个一组的数字只有1、2、3没有4、6、7这种组。因此5这个数就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了。后来人们发现5实在是不如4来得方便(排兵布阵时总是有缺口的),于是又有了4。

二、阴阳五行与1、2、3的关系 上面讲完1、2、3是怎么来的,接下来要讲的是,为什么5是阳数而4是阴数呢?我们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就得讲讲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观念在古代是非常普遍的,比如我们刚才提到的阴数和阳数,还有月阴晴圆缺,人的性别等等都分阴阳。现代科学证明万物都是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的,古代人由于科技水平有限不能观察到这些微观现象,只好用一个宏观的概念来解释自然界的变化,这个概念就是阴阳。简而言之,凡是运动的、外向的都是阳,相对稳定不动的是阴。那么1、2、3这三个数又是怎么和阴阳扯上关系的呢?原来,在古代人们发现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交替的时候是有规律的,春天自东而西逐渐升温,夏季达到最高温,秋季由西往东渐冷,冬季则完全陷入黑夜冰冷一片。

一年有24节气,每一个节气都有对应的十二时辰,每一小时都有一个别名,比如“子时”就是一天中从夜半零点一直到凌晨一点。古人将一个昼夜分成十二等份,每一等份就是一个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一个时辰都有对应的阴阳。春季三月(寅卯辰)阳气上升,属阳,白天时间变长,夜晚时间缩短。从立春到大寒十个节气,每两个节气之间有一个“中立"节,每个中立节的时段正好相当于现在的一天。立春之后第五个中立节后第一个节气是惊蛰,对应现在的早晨七点整。惊蛰之后白昼逐渐长过夜晚,到了春分(打春)这一天,太阳直射点位于正东,意味着昼夜均等,农历正月冬至这一天白天最短,夜晚最长。以后每天太阳由东向西移经0.986°,到清明(二月立春),白天明显长于晚上,立夏前五天,太阳到达黄经45°,这一天的凌晨三点整,雄鸡啼鸣,白天开始高于黑夜。

以上是古代阴阳的排列顺序和时间大致关系。这里要注意的一点是,古代阴阳的划分是以节气为依据的,而不是以农历月份为基准的。这一点常常被人误认为是农历二月立春,其实是二十四节气之立春。过了立春,阳气回升,月阳盛极。但是此时农历月份还是在十二月,也就是说,按农历的说法,这个时候正是“小寒大雪”,天气最冷的时间。

1、2、3这个数字序列是按照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白天夜晚不断变化形成的,属于阳。而4这个数正好与1、2、3排列顺序相反,属阴。 至于5怎么就会变成阳了呢?这是因为5后面的4和6变成了一组,每组各占50%,6又是阳数,这样5就是中间的一个阳数,属于“偏阳”。

晋妮采晋妮采优质答主

在中医中,肾属于五行中的水,肾在液为唾,开窍于耳及二阴,与膀胱相表里。肾经与膀胱经相表里。肾主藏精,主水液代谢,司二便,它在躯干和四肢相应的经脉属肾经,分布在下肢内侧后缘。肾其华在发。

五脏和五行的关系有相类之处,如木的特性是生发,肝的特性也是生发。木的特性是生发,肝的生理功能也具备了类似于生发的特性。木旺时,就会影响到肝,导致肝功能出现问题,就是肝旺了;如果肝出了问题,反过来也会影响木,就是木虚、木衰。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都适用于五脏,五脏之间的关系都是以五行的相生、相克规律来维持的。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