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字五行多少笔画?
这个“木”字的写法中,木是上下结构的,所以笔画应是八画; 可是如果把它当作左右结构,那就是七画了。 因此正确的解释应该是这样: 当“木”作为偏正结构时(即作为左偏旁时),“木”的笔画数为七; 而当“木”作为上下结构(即作为右偏旁时),其笔画数为八。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林”“森”等字。
比如“林”字,作为左右偏旁时,“木”的笔画为七;而作为上下结构时,“木”的笔画数为八——注意这里不是简笔字,我故意把“木”写得比较丰满一点。 再比如说“森”字吧,作为左偏旁时,“木”的笔画数为七;而作右偏旁时,“木”的笔画则是八。 我特意把“森”字作右偏旁时的“木”写得和作左偏旁时相似,就是为了便于区分。
那么“树”“枝”“杆”“条”这几个字该怎么解释呢? 其实也很简单,因为它们都是“木+讠/心/目/艹”或“扌+木”的结构,所以“木”的笔画数就取决于后面的字了——“木”加“言”就是十画,加“心”就是十一画,加“目”就是十二画,加“草字头”或是“竹字头”就是十三画。而“扌+木”的结构,则笔画数取决于“扌”,也就是“木”和“扌”哪个笔画多,哪个就是主笔,整个字就是谁的笔画数。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我这里的论述是基于《新华字典》的,因为字典里“木”的字形就是这样写的,而我也是据此来解释“木”字笔画数的。 但实际上,很多现代字体里的“木”,如宋体、仿宋体等等,都把木字中间一竖贯通了,变成了一种上下结构的字形。
木字笔画为4画,在五笔中位于木字区,因为“横坚撇捺点”5笔,所以一级简码为FVGH。
汉字,是汉语的书写用文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为仓颉创作。现有《仓颉篇》、《博学篇》、《爰历篇》等传世之作。
大约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夏代晚期,中国开始进入青铜时代(世界是在距今5000年前即由新石器时代进入到青铜时代)。青铜器的使用是中国奴隶社会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商朝人开始使用铜器进行占卜和祭祀等活动。商朝人认为,人间的帝王是天帝的儿子,所以帝王在人间所说的话是绝对的正确,是不能被怀疑和违抗的。商朝人非常迷信,他们认为自己的生产生活、作战等等都会受到鬼魂和天地的影响。所以他们非常频繁的进行占卜和祭祀等活动。商人在进行占卜时,用火烧兽骨或龟壳背面,根据裂开的纹路形状判断事情的吉凶。这些就是龟甲兽骨上刻写文字的由来。文字内容一般是商王占卜时提出的问题和事后应验的记录,也有祭祀、军事、农牧业、气象、生育等方面的内容。这些文字就是殷商文字,也称“甲骨文”,它已成为研究中国文字起源的重要资料。因为这些文字发现于安阳小屯的殷墟,所以甲骨文又叫“殷墟文字”。发现甲骨文的地方,除了殷墟之外,还有西安附近的西周旧都丰镐一带遗址及山西省的垣曲、临汾等地。
19世纪末期,在殷代都城废墟中发现的甲骨文(殷墟人骨刻文字),是世界公认的现存中国文字的最早阶段。甲骨文因镌刻、书写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是中国商周时代的文字,1899年首次被清代金石学者王懿荣(1845年~1900年)发现。
甲骨文已有较严密的笔画、结构、章法等基本要素。笔画线条刚劲挺拔;结构上,显示了类似后世的“铁线描”或“院体”风格,字与字之间呼应有序,行气贯通,具有行气宽疏、沉着厚重的艺术风格,达到了较高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