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在五行大吗?
古人将文字排入五行的做法,见于《尚书序》和孔颖达的《春秋正义》。 《春秋·公羊传序》曰:“《易》有八卦,卦气相杂”;《尚书纬·考灵曜》称:“八卦成六十四爻,由阴阳气数杂然之也。”又引孔安国的话,说明这种排列法是周初已经采用的方法:“自伏羲画卦,周公作《爻辰》,乃列乾坤屯蒙四卦于西北,以为日月之所不居,非休止之方也……余六十卦,各以其卦中爻为日月经行处所。”(《春秋·公羊传疏》)
到了东汉,经王莽新朝乱后,古文经传入东汉,人们发现其中许多篇目的字句与今文经不同,由于古文经文多是汉代学者根据古书抄录而成,不可能一一得到考证源流,于是就有意无意地将这些古文经典也列入了五行之中。
刘歆向汉哀帝献上的“古文奇字”中既包括了卜兆符号,也包括了甲骨文、金文等,而他将这些古文都按照五行分布的方法安排在了五行的位置上面。 如他所谓的“古文《尚书》”即伏羲八卦《易经》用阴阳交错的八种形式,排列成64种情况,每两种情况构成一个卦象: 又如他的“古文《诗》”包括《国风》105首,《小雅》74首,《大雅》31首,全部按五行分布的原则编排好次序: 再如他的古文《礼》主要包括各种礼仪规章,也分成了五行: 至于他的古文《春秋》则将鲁国历史逐段排序,因为鲁史就是按年月日的顺序记载历史的: 以上所有这些古文经典的五行布局,都是依据其作者的思想臆测,既没有原始文本可作依据,又没有流传有序的源流可寻,完全是后人凭空猜测的结果。
这种将文字归类到五行之中,再依此解释社会人事现象的做法,虽然看起来非常严谨,逻辑性也非常强,其实却源于一种古老的占筮方法:将需要预测的事情写成文字,然后按照一定的方式将文字置于某种框架之中进行占卜。
这种方法起源于上古时代的河图洛书,成熟于商周时期的甲骨卜筮,后来演变成为儒家的礼乐文明和道家的神仙方术。它既是一种文化创造也是一种信仰体系。在这种以文字为中心的阴阳五行架构之下,先秦乃至秦汉的文化格局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面貌并一直延续下来,对后世的中国人的思考方式和行为规范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