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的五行是什么?
流者,水也。其象为行,其性为柔,故曰流水。 《说文解字》中说:“川,水源也。”所以,古人往往用“川”来表示水流的意思。比如,《诗经·小雅·四月》中有“维春及其,祭祀甘泉。那作维舟。于彼行潦,挹彼注兹。”其中“行潦”的“行”就指的是流向低处的河流。另外,《尔雅·释水》中也有“水自高下流者为行。”的说法。
可见,古人在观察水流时,发现水的流向是一个重要的特征,于是就用“行”字来表示水流,并且给它赋予了五行的属性。而水之所以被称为“水”,是因为它的颜色是黑色的,这种黑实际上指的就是在水中的泥沙经过阳光的照射后所形成的黑色阴影——也就是现在的“水土流失”这个词语的来历了。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系统观,主要用于解释宇宙万物的生成、演化的规律、关系,被视为中国古代的一种世界观,也是民族思维的模式。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也可引申为五种属性)的运转和变化所构成的。中医把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领域,以五行的特性来解释人体脏腑组织的功能属性及相互关系,说明人体统一性和病理情况下的相互影响。
中医从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中总结出五脏的生理特性:肝喜条达,主疏泄升发,其性升扰,为木;心阳热主动,为火;脾主运化,为湿土;肺以清肃下降为顺,性干涩,为金;肾以藏精、主水为主,为水。
中医将人体从下向上分为五个层次——形、气、神、光、流。形(即人们肉眼所能看到的身体外形)和气(即人体所蕴含的元气能量),被称作“低频能量场”。
而人体的神、光、流,则是比形体、比气更为精微的高频能量场。因为“流”这个能量场层,比神和光更为精微,所以,一般情况下肉眼很难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