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和周易五行的区别?

项金进项金进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周易》是儒家经典之一,一般指乾嘉时期儒者编撰的《十三经注疏》中的《周易注疏》。其实《周易》包括《易经》与《易传》两个部分,《周易注疏》只注释了《易经》部分;而人们常说的“易学”一般就是指《易传》的部分,它包含了《彖辞》上下篇、《象辞》上下篇、《系辞》上下篇、《序卦》上下篇、《文言》、《杂卦》共十篇。由于这十篇文字主要阐述周易的义理(道理),所以被称为易传。后来宋代的朱熹取汉儒郑玄之注解,编撰了《周易本义》并广为流传。到了近代又出现了不少新解《周易》的著作,如钱穆的《读〈周易〉札记》、李镜海的《重订周易正义》等。这些书都是对《周易》的文字注解,属于传统的诠释方式。 《易经》部分主要是六十四卦的卦画和卦辞、爻辞。每一卦都由卦象、卦名、卦辞、爻辞组成。其中卦象分阳卦和阴卦,每卦都是三画卦,但排列的方式不同而已。最特别的是每一卦的卦辞和爻辞都不是随便写的,每一个词都具有丰富的涵义。如果仔细品读《易经》,会发现其中很多语句都被后人注解过了,这是由于汉代以后出现了一大批专治《周易》的学者,他们继承了孟喜、京房的易学传统,努力在经文中寻找阴阳五行之含义,所以他们的注疏往往比原文更重要。

这种用阴阳五行来注解《周易》的方法被后来的学者不断沿用,甚至形成了所谓的“易学四大学派”——南宋的朱熹主张阳刚之气,故偏重于理学;明代的蒋仪偏于道家,认为《周易》是一部占筮之书;清代的王弼以老庄思想解《易》,倡导“以无为本”;而乾嘉时期的学者则大多祖述顾炎武,注重考据,力图还《周易》原貌。 除了以上两种诠释方式外,还有一种现代新解《周易》的著作,那就是胡适的《白话文学史》。胡适认为《周易》原本是古代卜筮(shan)的书,其中夹杂了一些关于哲学的思想。在写作形式上,这部书不是连续性的作品,而是许多片段的汇编,因此阅读时很难找到线索。他的观点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极为深刻的。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