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在五行中属什么?
“蒲”字属于象形文字,其本意为水边的一种草,古代用来编织蒲团、蒲席等供座位使用。古书中常见“蒲苇”一词,指的就是这种草。 《说文解字》中解释为:“蒲,水滨草本植物。从艸,卜声。”“葦,水草也。从艹,韋聲。”“蒲葦,叢生。一曰細葉。”
而关于“蒲”的字形演变,清人吴大澂在《字源》中有详细的论述,可参考。 由上图可见,“蒲”字的字形经历了从“艸”到“艹”的变化,这个变化发生在汉代。原因是在东汉时期的字体规范里,“艸”和“屮”两个字通假,因此“艸”旁的字都要改写成“艹”旁。
现在再看“蒲”字,其五行为木无疑了。 而“蘆”字则与“蒲”不同源。清人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中指出:“蘆,芦或作蘆。”也就是说今之“蘆”字,古有作“蘆”或“蘆”者。 那麽“蘆”字又是源自何方呢?根据吴大澂的考证,“蘆”字既非“艸”部字,也不是“禾”部字,而是从一个“婁”字演化而来——因为“娄”字西周金文中多作“盧”,且偏旁多为“耳”,所以“盧”就是后来的“蘆”字。
而“葦”字则是由“葦”或“葦”演化而来。其中“葦”字古文作“㸲”,异体字作“𨻶”;“葦”字古文作“㸾”,异体字作“䕪”。二者都是象形字,表达的是一种长茎的水生植物。
由上可见,“蒲”,“蘆”,“葦”这三字都不是同一个来源,其五行归属自然也不尽相同。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其中的“蒹葭”也是指上述三种植物中的两种——“芦苇”与“蒲”。只不过古人用词比较随意,可能将“芦苇”错认成了“蒹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