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苏格拉底结局是什么?
公元前399年的雅典,陪审团以1-2票的优势通过了处死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议案。处死一代哲人的不是铁血的军人,或者野心的政客,而是普普通通的500名雅典公民。
他们通过陪审团的匿名投票通过了处死一代哲人的决定,这些“凶手”们并没有受到良心的谴责,反而觉得自己做的很正确,因为他们是行使了民主和法治赋予他们最高的“上帝”权利。
然而,对于当时以传播真理和为雅典城邦培育优秀人才为核心的哲学文化来讲,处死苏格拉底意味着对这一代最智慧的人的处决,意味着对雅典文化根基的彻底摧毁。
电影《苏格拉底之死》就描述了这一情景。《苏格拉底之死》(法语:La mort de Socrate,1787年)是由雅克·达维特(Jacques-Louis David)在法国大革命发生的两年前所绘,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电影中,雅典的法庭对苏格拉底进行审判,苏格拉底被指控犯两项罪名:亵渎神明以及腐蚀雅典青年思想。尽管智慧超群的苏格拉底用他那无人能敌的智慧征服了每一个人的内心,但是陪审团最后还是投票决定处死苏格拉底。在最后的刑期中,在朋友的帮助下,苏格拉底有机会逃跑,从而逃过一死,但为了捍卫自己心中正义与法,他选择视死如归,坦然面对死亡,喝下了毒堇汁而死。哲人被处死后,雅典最终也随着罗马帝国的兴起和亚历山大的征服而沦陷并日渐衰落。
《苏格拉底之死》描绘的是苏格拉底死时的情景。画中,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约公元前469—前399年)平静的躺在榻上,从容饮用毒药。这是公元前399年的一个晚上,70岁的哲人苏格拉底被一群忠实的弟子簇拥著在监狱里做最后的告别,弟子们悲痛的眼神与苏格拉底淡然的面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有的悲伤低泣,有的悲痛难忍甚至抱住头痛苦的蹲下身来,有的用目光祈盼老师能改变注意,而哲人却依然在最后的时光中与弟子们平静地交谈,丝毫没有为即将到来的死亡而感到恐惧,在生命的最后的时刻,哲人依然选择了捍卫心中正义和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