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厉故事哪些?
【吏厉】
即指考课。唐虞时代的考绩制度,史书没有留下具体记载。虞舜训斥三公九卿时说:“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遐厥蛊败,祖朕载刊,无作神羞。”意思就是经过九年时间的考察考核,然后对官员升降去留。对于有才有德的就提升上来,对于无能没有德行之人,就黜落下去。“陟”即升,登高之意,“幽”指幽晦,这里是指没有德行之人;“明”指明智之人。“陟明”和“黜幽”是西周时期任用官员的原则。
汉初承秦制,将政绩考核制称为“上计”,每三年由各郡县派官吏到京师汇报情况,皇帝根据汇报的情况作出赏罚决定。“上计”制在两汉时期相当流行。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制度兴起,门阀士族长期控制选官和政绩考核权,所以,这时的政绩考核制度名存实亡,官员们吃空额,坐享俸禄,不干事的现象十分普遍。
隋代,开始实行“计资”、“考绩”和“选补”制度。“计资”是规定官员根据自己的年限而任职的制度。“考绩”是对官员考察考核的制度。“选补”是对官员选拔的制度。“计资”、“考绩”和“选补”制度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没有“计资”就没有“考绩”,没有“考绩”就没有“选补”。“计资”、“考绩”和“选补”制度是针对九品中正制选官制度的弊端而实行的,九品中正制长期被势族门阀所操纵,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这种任人唯亲、结党营私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