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如何说明星?
佛家的天文和儒家相同。例如“星宿”这一词是印度佛教传来的(梵文nak,sa),本来是指群星的居处之所。星宿这个词从佛教传入中国到唐代,使用还不普遍,唐人如白居易作文、杜牧写诗,仍用宿字。宋代起群星的居处就普遍用星宿这个名词了。后来中国还产生了“二十八星宿”(简称二十八宿)。
我国古代习惯称单个的星星为“星”,数目较多的星星的聚散区域称为“宿”。二十八星宿就是黄道(日行月行的轨迹称“黄道”)及其附近一周分成二十八个区域。二十八星宿是我国夏殷时代以前的北方(黄河两岸)一些部落根据观测北天星空得到的结论。印度是南亚次大陆的热带国家,日月等天体与北天群星完全不同。印度的天文也是将天空分作若干区域,区域中的群星也有名称,但与我国二十八星宿完全不同。
佛教传入中土以后,二十八星宿的名称也全部印度化,用梵文音译的形式代替了固有的汉文名称。例如,西方七宿的名称,原来在中原称“觜参(觜,音,zī。参,音,shēn)”(星群两部分名称),梵文译作“毕舍遮”(Bhū,saja)。其他各宿也是这祥。二十八星宿名称的印度化,表示着佛教文化的胜利,也标志着印度天文学在那时较我国为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