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五行属什么?
1、《灵枢·寿夭刚柔》:“肝气盛,则头痛眩晕……实则怒;虚则恐;…主病在肝……” 2、《素问·宝命全形论篇》:“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上下之气,内感而应外传则为病也”(《金匮要略》)。人作为自然界的存在物,必须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才能保持健康。如果机体不能协调阴阳,适应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因此,人们通过调整自身情志来适应气候变化,以维护身体健康。 在古代,五行学说被用来解释人与自然之间的密切关系,即人体的五脏和自然界的五季相对应:木——春(季节)——主仁——心——怒;火——夏(季节)——主礼——脾——思;土——长夏(季节)——主信——肺——悲;金——秋(季节)——主动——肝——恐;水——冬(季节)——主智——肾——惊。由于四季气候不同,人体五脏的生理功能和活动也不同。
3、根据以上古书记载,可知中医学认为人的五脏与五行属性有着内在的联系,其中“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这一概念是来源于汉代以后医家的总结。这种观点虽然得到了现代科学的支持,但它只是反映了自然界中事物之间的一般规律性,并没有完全反映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水平及其理论体系的特点所在。 4.可见气的运动具有风、火、润、湿、燥等五种特性,分别对应于肝、心、脾、肺、肾五脏的五行属性。
5.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五行与五脏的关系并不单纯是对应关系或分类标准,而且是一种动态平衡模式下的相互作用过程:当某一脏器功能亢进时,会导致其他四个脏器的失调而引发疾病,反之亦然。从这个意义上说,“五行相胜”的理论并不是一种绝对意义上的因果关系,而是一个相对合理的解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