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了解五行?
“五行学说”是古人把世界万物分为五个系统,认为这五个系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维持着世界万物的动态平衡与和谐状态(中医也应用了这种思想来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 五行的每一行都有自己的属性,相生相克 相侮(反克) 亢害 推衍出去还有相乘、相耗等关系 火克金 金能生水 水生木 木生火等等.....
简单理解就是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是相互影响的,而且存在一种普遍联系的状态,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内涵 “五行”这个词最早出现于《尚书·甘誓》篇中;在春秋战国时代被广泛使用,并形成了以五行相生的结构体系作为万物生成论的理论模式。 【五行】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指物质运动的五种基本形式,即:金、木、水、火、土。五行之间存在着相互协助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如金属可以制器,木材可以用来制造器具的框架,水可以浇铸金属,火能冶炼钢铁,土可以培养草木。
1)五行的特性 木的特性为生长、条达舒畅;火的特性为炎上、向上、向外;金的特性为肃收、清净、内敛;水的特性为润下、寒凉;土的特性为生育万物,承载、受纳、化育作用。 2)五行的归类 天干中有甲、乙属木,丙、丁属火,戊、己属土,庚、辛属金,壬、癸属水;地支中寅、卯属木,巳、午属火,辰、未、戌、丑属土,申、酉属金,亥、子属水。 木曰曲直是指树木能弯曲又能伸直,代表具有的生长、柔和、生发向上的特点; 火日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向上生长的特点; 金曰从革指的是金属具有能柔能刚,变革的意义; 土爰稼穑指土具有长养、生化、承载、化育的特点。 水曰润下的意思是水具有滋润、向下流通的特点。 3)五行的方位 东方属木,西方属金,南方属火,北方属水,中央属土。 木在东、南两方,象征生发;在西、北两方时,象征收敛。 火在南、东两方时,表示温煦;在北、西两方时为寒冻。
金在东南西北各方均表现收敛的性质;土在四方皆有生化作用,故无特殊方位。 水是冬夏在两方表现出寒冷的性质;春秋则在三方具有湿润的作用。 4)五行的颜色 五色配五行,青为木,赤为火,黄为土,白为金,黑为水;
5)五脏之间的搭配 心与小肠相表里:心脏的阳气要散布到小肠,使小肠能充分吸收食物营养;小肠的精液要回到心脏去滋养心脏,所以叫「心移热于小肠」,小肠有病也会影响到心脏的功能。 脾与胃相表里:饮食通过胃的消化以后,要靠脾的运化才能营养全身。如果脾气不足,胃的受纳功能就不能正常发挥,不能彻底消化的食品就会停滞在胃里而引起腹胀。
肾与膀胱相表里:肾气充足才能使膀胱贮存小便,并能正常地排出小便。当肾虚时小便就会出现遗溺、尿后余沥不尽等现象。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充足能使大肠传导有力。肺气不足,大便就会在肠子里停留过久,以致干燥难行。 6)五味的归经 酸味入肝,甘味入脾,苦味入心,咸味入肾,辛辣入肺。
7)五气的归经 风属于木气,其性发散,其味腥;热属于火气,其性上升,其味苦;湿属于湿气,其性黏滞,其味甜;燥是属于燥气,其性干涩,其味甘;寒属于寒气,其性下降,其味咸。
8)五神的归属 魂归于肝,神藏于肺,魄归于脾,志归于肾,精归于肾。
9)人体五脏之间的关系 ①肝与脾的关系 肝脾不和多因肝气郁滞,横逆犯脾或脾胃虚弱所致。表现为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大便泄泻等症。治疗应以疏肝健脾为主。临床上常用逍遥散加减。
②心脾两虚 多由思虑劳心太过,或心血亏虚日久不愈导致脾虚所致。临床可见心悸怔忡、失眠健忘、食少倦怠、面色萎黄及月经量少色淡等。可用归脾汤调理。
③脾胃气虚 多因忧思过度,损伤脾胃之气,或因饮食不节,饥饱失常,损伤脾胃所致。主要表现为精神倦怠、四肢乏力、少气懒言、不思饮食、或食后腹胀胃痛、腹泻便溏等症。治宜补气健脾和胃。常用的方剂有参苓白术散加黄芪。
④肝肾阴虚 是由于长期疾病或精气亏损所形成的阴虚内热的证候。临床表现主要有头晕耳鸣、失眠多梦、潮热盗汗、腰膝酸软、下肢痿弱、舌红苔少等症。治疗原则为滋养肝肾阴液。可服杞菊地黄丸,也可服用大补阴丸。
⑤心火亢盛 多因情志不遂或火热之邪内侵,心火亢盛,循经上行,以致心神被扰而出现心烦失眠、神志不宁的症状;同时,心火旺盛又可引起胃腑燥热,致饮食积滞,大便不通。因此,在治疗时应清心泻火兼以通腑泄热。可用导赤散合枳实导滞丸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