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的五行是什么?
五行的起源很古老,在秦汉时期基本定型了五行说。 古人认为金、木、水、火、土是构成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这五种元素相互刺激和作用,形成了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例如水火相克,因为火的特性是向上扩散,水的特性则向下流动。两者相遇则会形成一种势能,这种势能就是相克的关系。 再比如水生木,是因为木的特性需要水来滋养生长。所以水与木之间就是一种相生相长的关系。 而人们将自然界中各种事物的属性抽象出来对应到五行之中。比如说土的特性是包容万物,所以大地可以承载一切;而水则是滋润万物,所以水可以载舟亦可覆舟…… 因此五行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演化出了万事万物的种种变化趋势和发展模式。 所以我们可以简单地总结为:一、行乃动象也;二、行有阴阳之分。
其实五行这个概念很好理解,但为什么会有两个“行”字呢?这是因为古代汉语的一个特点——“双音化”现象:即一个词被分为了两个音节。在古代汉语语境里一般将单音节的词称作“字”,两个字组成的词叫做“词”。而三字及以上的词往往被称为“短语或句子”。 “五行”这个词最早见于《尚书·洪范》篇,原文是这样的: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从这里不难看出古人是将每一个五行都看作是一个独立的元素的。但是到了秦汉以后的人们,就将五个单独的元素看成了是一种相互作用关系,从而衍生出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模式。那么这样看来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五行”其实就是一个集合体了——它包含了两种意义:一种是用来指代某种自然元素的;另一种是用来描述事物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所呈现出的特定属性的。
关于这两个含义,我们首先来看第一个含义——“五行之数”或者叫“五行生克图式体系” (这是后世的一些学者们根据《尚书.洪範》中的记载画出来的) 这个图中展示的就是古人对于各个元素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了:其中黑点表示阴爻,白点代表阳爻。
以水为例我们可以看到:水与水之间是相生的关系,所以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动效应;同时由于水是阴爻构成的,所以在它们身上体现出了阴性特质,也就是所谓的“润下”功能;而在它们与火接触之后又会显示出阳性特征(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火热性”等。 其他四个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大同小异。
我们再来看看第二个含义—“五材论” 五材论是战国时期的管仲提出来的说法。他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要素构成的。这五要素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性质:木代表生发;火代表光明;土代表厚重;金代表肃杀;水代表流通。每个要素都有其自身特点和作用方式。因此可以说它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系统阐述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之一,对后世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五材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五德终始”的说法: 五德指的是:木火土金水五大元素的变化周期:春为木,夏为火,季秋为土,冬为水,四季末一月为金。 这一说法与五行相生的观点类似:木旺则火衰,火旺则土衰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