蔳五行属什么?
1.“蔳”是“蒲”的异体字,现代已经很少使用这种字体了;
2.根据《说文》对“蒲”的解释和古书的用法来看,“蒲”在六书中属于指事字(会意字): 古文字中“蒲”、“菹”等字的写法基本相同或相似,从甲骨文到秦汉小篆字形可以看出以下结构关系: 其中“禾”表示植物根茎,“口”表示植物的叶,二者构成“菹”“蒲”的本义为“水生草本植物”[1]。
3.《汉书·地理志下》:“颍川郡有阳翟。应劭曰,禹所筑,以奉舜二女宓妃以为妃,故曰阳城。师古曰:按应说是也。又汝南有阳安,故国,盖因水为名焉。……南阳郡有南阳,周成王封武公为之始邑,秦置郡。应劭曰:在宛之南,郧之西也。如淳曰:阳在南而南阳之名以此。孟康曰,以居南阳之阳,故名南阳。师古曰:此说皆非也。《左传》昭十年云宋人取何谓?《春秋》所谓南阳者,宋之西南隅而已矣!岂得专以所在之地为郡名乎?且《前汉·地理志》亦言南阳郡承尧之积阴,则知‘南阳’二字固是以阴为名耳,岂得因其处之南阳而谓之阳哉?今按:《左氏》称南阳为宋之西南隅,乃鲁隐公时之事,自汉以来都无此论议,其说皆未之详审也。”可知,古代所说的阳是指方位,而不是现在所指的“阳性”含义;因此,“蒲”与“蕸”、“茈”等字的结构关系应当是“艹”表植物属类,“阳”表方位,而非植物属性上的“阳”。
4.以上分析说明,“蒲”从“禾口”结构发展到从“艹阳”结构的过程中,应该还有其它新的形体和意义出现,但目前还未发现更早期的证据。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
a) 在“蒲”作为地名之前,“蒲”的形体会比较复杂,除了上面的异体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形体,比如: 这些形体虽然有些与上图的字相似,但还不能完全视为同一个字,而且由于早期没有统一的标准,各地方言的差异等原因的存在,不同地方的人可能使用相同的形体来书写不同的汉字。这种情况与今天的某些地方的方言一样,同音字很多,但是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字。
b)“蒲”从“禾口”到“艹阳”的过程可能是很复杂的,很可能是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逐渐由多个形体演化为这一个形体,并约定俗成的。
c) “蒲”的本义应为“水生草本植物”。因为古代认为这类植物生长在水中,所以又引申出“水泽”的意思。由于该义项与“艹”有关,所以在后来的演变过程中,就形成了现在的“草字头”的形体。
d) 因为“蒲”是一个多音多义的字,所以“蒲”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读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