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五行怎么理解?
1、阴阳,即自然界万物皆由阴阳所化,天地亦然阳盛则热,阴盛则寒;同时,自然界万物都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中变化和发生,出生死亡,循环无常。所以古人用阴阳来命名自然界变化无常的现象。如《易·系辞》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里以阴阳来命名抽象与具体的现象。
2、干支,天干地支是古代用来计算年岁的一种方法,现在常用来表示年份,其来源就是古代的干支纪年法,这种纪年法产生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它以冬至为元旦,用冬至点(实际上不是极点,只是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而形成的角坐标),将圆周平均分成了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候,每五天为一候,每年360天,并用单数标记奇数年,偶数标记偶数年,这样就有了所谓的干支。由于古代天文历法的复杂性和专用性,很多普通百姓到现在也不知道其中的算法以及意义。其实,现在的农历虽说是阴阳合历,但实际上是按照阴历推算的,每月初一为朔,十五左右为望,月高时为上弦,月低时为下弦,每月末为晦。
3、五行的说法就多了,最早出自《尚书·洪范书》:“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这里的水火木金土被古人认为是构成世界的五种基本元素,并以此定出了他们的阴阳属性,也就是金水为阴,木火为阳,泥土属阴阳中间调和之物。到了唐代,孔子第28代孙孔颖达编著《春秋公羊传疏》时,引入了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赋予了五行以丰富的哲学含义并且一直为后人所沿用,这就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的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