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五行属什么?
“五行”是汉代人们对于物质世界的五种元素(木、火、土、金、水)的分类,这是一种哲学思想,而不是客观存在的具体物质形态。 这种学说最早见于春秋末期鲁国哲学家子思写的《礼记·月令》中: “孟春之月,其神句芒。木曰曲直,仲春之月,其神蓐收。火曰炎上。季春之月,其神曦明。土曰稼穑。” 其中第一个字就是“木”“火”“土”“金”“水”五个字的起源。 “五行”传到汉朝时开始盛行起来,被应用到各个领域,包括中医理论。
而到了东汉时期,人们又加进了“阴阳”的概念,形成了“阴阳五行”说。在汉代出土的医疗简牍中就有“五郁”的说法,认为人病了是由于“阴阳不和,五行之气,偏而不均”引起的。
由于五行说的广泛应用,人们对这五个字产生了浓厚的神秘色彩,把它和天干地支相配,形成了一个完整系统并广为流传。 同时,五行又与五色、五方、五季等诸多要素相互组合,产生了大量的文化内容并被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