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属于什么五行?
阴阳是古代先哲们对自然现象的一种划分方法,用现代科学语言来描述就是两种微观态。 自然界的事物可以归纳为阴、阳两类,并且具有“同气相求”的特性——即阴性物质趋向阳性物质,阳性物质趋向阴性物质。 那么,什么是阴呢?在自然界中,凡是无声、无色、无味、透明、不发光的物体或者现象都属于阴。具体地说,无体无形无声无味且不发光的物体和现象有十个:
1.静:静止不动的物质或现象。如:夜色苍苍;静如止水。
2、冷:温度低的感觉。
3、暗:光线弱的现象。
4、湿:液体流动、潮湿的现象。
5、软:柔软没弹性。 6、慢:速度低的动态。
7、粘:附着性强,容易粘连。
8、重:分量沉重,感觉迟钝。
9、钝:不锋利,反应缓慢。
10、灰:颜色不鲜艳。 当然,这是自然的阴,如果人为地加以干扰,事物的阴阳属性就会发生转化。比如黑夜我们点亮一盏灯,这盏灯就由无形的黑暗变成了有形的光明,此时这盏灯由阴转阳。而白天我们关闭电灯,电灯所照之处便由阳转阴。所以说,“阴阳者,阴阳之气有形化神之用也”(《灵枢·五癃津液别论》),即阴阳是通过人的行为对其所产生的影响而得以实现的。
中医理论认为:人生天地之间,天在上为阳,地在下为阴。人在中间,只有顶天立地才能平衡。但是人处于中间位置并非就阴阳均衡了,因为人体有上下前后左右六个方向,只有当人体肌肉饱满、活力充沛、体态端正时,人体的阴阳才趋平衡。如果人体某个部位被外力挤压时间过长、过剧,造成血液不畅,局部温度就会偏低,这种偏冷的状态就是病理性的,就要通过热敷、按摩等方法加以消除。所以古人又说,“阴阳者,在阴则寒,在阳则热……”(《类经·脏象类》),指的就是这个意思。